劳模风采·全国劳动模范|杨海风:“碎盘子”里的“寻宝人”

“渤海油田构造复杂,像一只摔碎了又被踩了几脚的‘碎盘子’。但如今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把这个‘碎盘子’变成了‘金盘子’!”杨海风在天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和模范集体表彰大会时的发言掷地有声,震撼人心。那神情、话语透着满满的自豪与坚定。

杨海风的底气来自于一串数字——他带领团队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攻关在老油区新发现了30余个油气田,为国家提交超过10亿吨的油气储量,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元,创造了5年连续发现6个亿吨级油气田的行业奇迹。不仅让渤海油田坐稳全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也让天津市坐稳了全国第一大产油省市的位置。

石油勘探,不仅是杨海风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亿吨级油田垦利6-1、渤中26-6、秦皇岛27-3……近几年,渤海油田诞生的一个个亿吨级大油田背后总是离不开杨海风忙碌的身影。他坦言,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过往岁月的每一天,他都坚定不移地投入到了那些无比闪耀的亿吨级大油田的勘探发现中。

有人说,勘探是一场没有退路的“修行”。在这条路上,杨海风执着且坚定地阔步前行了16年,即使身处挫败低谷,他只撂下一句话:“干就是了,别想太多!”

多年的勘探工作让杨海风练就了一双“慧眼”和“巧手”,成为在这个“碎盘子”上推动我国海上油气储量净增长的“顶梁柱”。

石臼坨凸起早期勘探,曾发现秦皇岛32-6这一我国海上亿吨级油田。多轮钻探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已是“鱼过千重网”,难觅大油田。

杨海风不信这个结论。在石臼坨凸起勘探蛰伏10多年后,他一头扎进对该区油气来源、运移规律及富集机理的综合分析中,开启了长达半年的攻坚。

那半年,他几乎与单位“绑定”。白天,趴在桌前一口井一口井查阅分析,对着电脑一条测线一条测线查看地震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地质异常;晚上,又逐项对比其他相似地区资料。

终于,他提出“脊—圈—砂”定量三元控藏模型,大胆断言:秦皇岛32-6油田周边藏着大油田!可他指的区域构造圈闭几乎为零。按传统勘探思维,在连探井都无从下手的地方,哪来大油田?有人直斥“天方夜谭”。

但杨海风不为所动。随后两年,依此技术石臼坨凸起成功部署16口探井,硬是在不被看好的区域“计算”出亿吨级油田——秦皇岛33-1南油田。

“有一个亿吨级(油田)就不错了。”身边这样的声音不少。可在勘探人字典里从无见好就收。渤海勘探少有马跃平川的洒脱,多是咬定青山的坚持再坚持。从勘探“冷区”走到“热土”,杨海风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用行动扛起能源报国使命。

“下一个目标层在哪儿?下一口井怎么布?下一个计划的方向是什么?”如今,杨海风肩上担子更重,他带领着渤海油田勘探队伍,不满足于过去成就向着未来阔步前行。“我们要找的油田永远是下一个油田。”他的话语是决心,更是对未知能源宝藏的无尽探索。

(天津工人报记者高竹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