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报刊与文学》:回到原始报刊,还原香港百年文学史
今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赵稀方教授历时三十余年撰写的学术著作《香港:报刊与文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本书以香港文艺报刊为研究对象,首次建立香港文学史的一手文献基础,并借此建构香港文学的内在脉络,展现旧文学与新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的多重维度。

《香港:报刊与文学》 赵稀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4
5月24日,以“香港视域:历史建构、文学记忆与未来”为题,《香港:报刊与文学》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行。该书作者赵稀方,文学评论家施战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期刊史研究专家李频三人展开对谈。分享会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香港文学研究学者乐琦主持。
赵稀方的前作《小说香港》,2003年在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颇具影响,成为香港文学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小说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而是在其他地方,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我去了大英图书馆、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的内地学界看不到的一手报刊史料。”赵稀方说。

现场图,从左至右依次为乐琦、施战军、赵稀方、李频。
《香港:报刊与文学》通过系统梳理1843年《遐迩贯珍》至当代《香港文学》等香港文艺报刊的流变,以“文化考古”视角还原香港文学百年发展脉络,纠正了香港文学史史料上大量的错漏,为理解香港文化身份提供了全新方法论。“这本书并非是单纯报刊史料介绍,而是一本香港报刊文学史。它的出版面世,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遐迩贯珍》
赵稀方在开场白时表示,自己对香港文学的研究始于2003年《小说香港》(博士论文),之后转向后殖民理论研究,并持续由香港文学观照香港文化身份与城市特征的梳理与探讨。受前辈文学理论家唐弢“一手史料”治学理念的影响,在《香港:报刊与文学》成书过程中,他强调从原始报刊出发,历时多年在全球搜集史料。
赵稀方认为新书《香港:报刊与文学》的特点,是突破传统文学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研究框架,改以报刊为载体重构香港文学史,进而揭示出诸多被忽视的史实。比如通过查阅香港沦陷时期的原始报刊《大众日报》,他发现叶灵凤曾在该报发表过大量亲日及媚汪文章。这一发现颠覆了学界对叶灵凤的传统评价,不仅挑战了既有文学史叙事,也揭示了“边缘文本”的关键价值——历史的真实往往藏匿于被忽略的报刊褶皱之中。

《循环日报》
赵稀方强调,这一发现凸显了原始报刊研究的重要性,“文学史论述必须以一手史料为基础,避免依赖二手研究导致误判。”再如,他曾通过考证《循环日报》胶卷,证明其创刊初期并无副刊,由此纠正了刘以鬯关于香港文学“1874年起点说”的错误结论;通过还原文学现场,他发现1975年港大“香港文学四十年学习班”的未刊讲义,首次系统梳理香港文学分期并附报刊摘编,展现了其早期的学术尝试。
《香港:报刊与文学》一书中提到香港文学最迷人之处,在于它的双重特质:它是“最中国的”,身处多元文化语境中,需要强化中国文化认同;同时它又是“最世界的”,当1949年后中国内地转向“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香港依然拥抱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文学潮流,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的重要中心。现场,赵稀方还介绍了书中的“两种左翼”、“两种香港意识”“三及第文体”等关键概念。

《盘古》杂志封面
传统左翼即南来作家左翼,主要由1949年后南迁至香港的内地作家构成,受中国左翼文学传统影响,强调革命与阶级叙事。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内地主流文学思潮紧密关联;新型左翼即本土左翼,在上世纪70年代全球左翼思潮兴起背景下,香港本土知识分子结合在地社会运动形成,以《盘古》杂志为阵地。 “应该说香港左翼不仅是内地左翼的延伸,更是冷战背景下本土与全球互动的产物。”赵稀方说。
而所谓两种香港意识,即本土认同意识与多元融合意识。前者产生的背景是1949年后,香港的新生代在70年代长大成人,逐渐形成对“香港是我城”的在地认同。标志性事件是作家西西创作的长篇小说《我城》,首次发表于香港《快报》副刊的1975年1月刊至6月刊;后者的代表是黄国彬主导的《诗风》社及诗探索群体,他们主张香港文化的独特性源于中西交融,既非纯粹本土亦非简单移植,而是多元混杂的产物。
谈及香港文学语言中的三及第文体,这是一种融合文言、白话及粤语方言混合的书面语文体,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说唱文学,晚清时发端成型。该文体在20世纪香港通俗文学中尤为突出,表现为文言句法与粤语口语的结合,成为香港书面语集体无意识的重要特征。以2014年,获第五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的《烈佬传》为例,作家黄碧云用三及第语言还原了香港底层的社会生态,凸显出地方性特征。

赵稀方发言
赵稀方认为,三及第文体不仅是香港文学的地方性符号,更是其抵抗文化同质化、保持主体性的关键。通过《香港:报刊与文学》的史料挖掘,他展现了此类文体如何从报刊副刊、通俗小说中生长,最终成为香港文学“多元共生”生态的缩影。
在赵稀方看来,香港文学继承并发展了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如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通俗小说等。他特别指出,除了现代性的差异之外,冷战的因素对内地和香港文学的影响并不一样。
现场互动环节针对读者提问,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还推荐了香港年轻一代作家的代表作品,分别是马家辉的《龙头凤尾》、葛亮的《燕食记》、吟光的《天海小卷》。“90后女作家吟光是一个‘港漂’。202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东方幻想小说《天海小卷》,这是一个科幻类非常复杂的文本,甚至在扫码过程中就能进入到另外一个文本里面去,吟光采用了一种非常先进的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