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反复发烧不退?“真凶”竟是乌鸡
极目新闻通讯员 周珊
前不久,64岁的陈婆婆出现发烧,后来因反复高热,住进了医院。经过医生的诊断,她患上了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而元凶可能就是她买的一只乌鸡。
4月初,陈婆婆在市场挑选了一只活乌鸡,回家处理后炖煮成菜给家人补身。没想到,当晚陈婆婆反复发烧不退,以为是患上流感,吃了消炎药、抗病毒药。一周后,她反复畏寒、体温居高不下,还伴随明显的头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为明确诊断,陈婆婆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就诊。
医生给患者检查(通讯员供图)
在综合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后,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万顺灵反复追问老人的患病过程和接触细节,初步考虑其病情极可能与一周前不当处置乌鸡有关,后续进行的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精准佐证了医生的推测,陈婆婆被确诊患上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不是接触鹦鹉才会得的病吗?”对于确诊结果,老人一家表示不解。“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最初发现该病多见于鹦鹉玩赏者、喂养者,故命名为“鹦鹉热”,后来发现鹦鹉热衣原体不仅仅感染鹦鹉,几乎所有类型的鸟都可感染,包括鸡、鸭等家禽也存在,并可通过受感禽类干燥粪便中的气溶胶传播,因此不能只“怪”鹦鹉。
复盘患病经过,该科副主任医师王萍表示,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免疫功能受损,加之长时间在活禽市场挑选,宰杀时吸入羽毛碎屑或分泌物形成的气溶胶,且全程未佩戴口罩或手套,事后又不自觉揉眼、摸口鼻导致黏膜接触污染物分泌物,这才造成了感染。
鉴于老人的病情拖延较久,恐随时出现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脓毒性休克等症状危及生命,该科主任王倩立即组织多学科团队会诊,为老人制定了靶向抗生素辅以氧疗、血糖调控等对症治疗方案。所幸诊治及时,4月15日,陈婆婆未再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第九天肺部病灶明显吸收,炎症指标降至正常,即将康复出院。
“鹦鹉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不能获得持久免疫,容易复发及再次感染。王倩提醒,60岁以上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肿瘤放化疗患者,以及从事鸟类或禽类相关工作或饲养人员以及鸟类爱好者均属高危易感染人群。
王倩建议,日常应选择正规的、经过检疫的场所购买鸟类或禽类;在接触饲养的禽类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等,一旦接触鸟类的排泄物及分泌物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若不慎被抓咬挠伤,则需及时消毒清洁伤口,必要时就医咨询;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若接触禽类后发热,应尽早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