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厦门微短剧杀向海外市场

近几年来, 微短剧凭借快节奏、高密度和强情绪,成为网络视听产业 快速崛起的“新赛道”。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01分钟,已经追平了即时通讯。这表明微短剧不再与猎奇、“抓马”、粗制滥造等形容词画等号,而是肉眼可见地往精品化靠近,成为众多观众的日常文娱消费选择。

进入2025年,微短剧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和旺盛的生命力——约有3500部作品参与微短剧春节档,大量的免费微短剧走进观众视野,制作水平显著提升,故事题材更多样化。

其实

你看的微短剧很可能是厦门出品!

近年来厦门多家MCN

(多频道网络)机构

或影视企业布局微短剧市场

并依托厦门得天独厚的

“天然摄影棚”优势和政策利好

探索微短剧创作,制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虽然微短剧常被诟病“流水线拍摄”,但闫驰也对此持以乐观态度——微短剧拍摄制作有可能推动中国传统影视的工业化。“目前,微短剧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制作团队都在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快速抢占市场份额,这要求企业对制作流程和内容把控更加严格,将创作置于拍摄前,逐步形成完善的拍摄工业体系。”他解释。

拍什么?

内容为王精品化才是“护城河”

微短剧行业有一个普遍现象——

照着爆款模版批量产出

一个剧本火了

就换一批演员再拍一版

比如今年爆款微短剧

《好一个乖乖女》 就至少拍了3个版本

“这对于刚入局的公司来说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制作方式。”剧鲸传媒负责人曾洋洋表示,一部微短剧可以爆火,证明其内容受众群体众多。微短剧市场广阔,一部剧的观剧受众是这几千万人,翻拍另一版本的受众可能就是另外的几千万人。“对于市场目前优秀内容的微创新,观众接受度也比较高。”他说。

但一味地复制爆款

并非微短剧产业长续发展之道

“过去,微短剧主打下沉市场,内容完全按照爽文逻辑,怎么爽怎么来。”闫驰观察到,这两年,随着监管加强以及专业力量的投入,微短剧题材不再局限于“霸总”“甜宠”“战神”,逐渐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内容质量可以与传统影视剧媲美。

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七部“福建造”微短剧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重点剧目片单,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就包括由思明区委宣传部、厦门剧有潜力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厦门云梦城影业有限公司制作的《海上有座花园》。与此同时,这部剧也获得了2024国际微短剧大赛“优秀奖”。

在《海上有座花园》中,沙坡尾、山海健康步道、白城沙滩、非遗南音、非遗讲古、茶桌仔文化等厦门元素贯穿其中,编织起爱情亲情交织的鹭岛光影记忆,向世界展示了厦门“海上花园”的浪漫与烟火气。该剧独创的“思明的浪漫图鉴”“思明海岸线city walk”抖音话题总播放量超过7700万,红果播放热度值超过600万。“微短剧 文旅”是云梦城影业在微短剧制作上的“拿手好戏”。张哲豪表示,“影视 文旅”跨界联动带来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作品验证。下一步,企业将继续深耕“微短剧 文旅”模式,在微短剧中融入更多厦门元素,利用微短剧形式为厦门文旅市场赋能,实现微短剧与文旅市场的双向奔赴。

微短剧出海

利用闽台优势,辐射东南亚

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市场一路“狂飙”,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全球范围崭露头角,成为推动中国模式、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文化轻舟”。短剧自习室发布的《2024年短剧出海行业报告》显示,自2022年8月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以来,微短剧不仅创造亿级用户下载量,还实现亿级美元营收佳绩。

据介绍,微短剧出海分为两种,一种是译制剧,将国内优质短剧通过AI翻译配音制作而成;另一种是中国团队在海外拍摄,用海外演员拍摄,可称为本土剧。

“微短剧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交流方式,在国外传播所受限制相对较少,传播速度又非常快。”在张哲豪看来,微短剧更能展示中国现代城市形象,是一种良好的国际传播形式。与此同时,厦门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可以辐射台湾地区、东南亚,进一步推动微短剧出海。

对此,曾洋洋也表达了对福建微短剧发展方向及愿景——希望推动海峡两岸微短剧共创,厦门可以发挥对台优势,与台剧制作团队合作,引进台湾演员,打造具有闽台特色的微短剧,从而进一步推动微短剧出海。据了解,剧鲸传媒也尝试拍摄了多部海外微短剧,获得一定关注。

乘着微短剧出海的东风,云梦城影业也在尝试制作面向海外的微短剧。“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厦门是重要侨乡,为了讲好抗战时期的华侨故事,弘扬华侨精神,今年我们计划拍摄南洋华侨题材的微短剧。”张哲豪介绍道,届时,将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同步上映

海峡导报记者 黄奕琳 陈琪燕/文 图由企业提供

编辑 陈思亲

海峡导报微信(ID hxdbwx)整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