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金属公司业绩飞升背后的故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707 的爬虫之家 Author 炮霸 707

先来看几则有趣的消息。

2021 年德国发电量 5845 亿度,2024 年发电量 4315 亿度;短短 4 年的时间,发电量降幅 1/4 强。

2025 年 3 月 25 日,德国政府把花费 30 多亿欧元巨资,建成仅十余年的莫尔堡火电厂又花了 3 亿欧元给炸了。然后计划再花 79 亿欧元在原址上建设一座绿色氢能发电厂。

目前的德国正在不管不顾的,坚定不移的执行能源去核,和去煤炭化的政策。在 2023 年,关停了最后的 3 座核电站,并计划在 2030 年之前全面淘汰掉煤炭发电。2024 年德国煤炭发电的占比 21%,留给德国人的时间不多了。

与此同时,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财报却利好不断。2021 年莱茵金属公司总营收 56.65 亿欧元,利润 5.94 亿欧元。2024 年莱茵金属公司总营收 97.5 亿欧元,利润 14.8 亿欧元。

把这几条消息连在一起来看。

德国总发电率的锐减,除了有调增能源结构的大方针的影响,也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德国经济以及工业的景气程度。在德国经济以及工业的景气程度为负的情况下,军工业却逆势大涨,成为引领经济复苏的发动机……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么?

按理说,当下的局势让德国等一众西方小伙伴对于武器弹药的需求量飙升,军工业的业绩大涨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儿。毕竟欧盟的各种强力人物以及军工企业的高管们已经把扩产能挂在嘴边,嚷嚷了好几年。

如果真的按照强力人物和高管们所说的,军工企业扩产能取得了成效,武器弹药的生产量大幅度增加的话,其生产所消耗的电能也会随之增加才对。然而德国的社会总发电量却在这几年大幅度的下降了 1/4 强。

事出反常必有妖,从德国社会总发电量锐减来看,莱茵金属业绩飞升的背后一定有别的事儿。于是,本炮霸就花了点时间查了一下。

在过去的几年里,莱茵金属公司一直在欧洲甚至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地进行防务企业的投资与并购。据不完全统计从 2022 年开始,莱茵金属公司先后收购了意大利奥托梅拉拉公司的部分股份、完全收购西班牙 EXPAL 系统公司,罗马尼亚梅迪亚什汽车机械公司,德国硝化棉生产商哈格多恩 -NC,南非工程公司,荷兰瑞科   BV 公司;与乌克兰国防工业集团成立合资公司,与意大利莱昂纳多成立合资公司 LRMV,与立陶宛 EPSO-G 等公司合资成立莱茵金属立陶宛分公司,与土耳其雷普康公司合资生产火工品,与澳大利亚 NIOA 合资建设昆士兰州玛丽伯勒弹药厂等等。

写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莱茵金属这些年业绩飞升的原因。

对于莱茵金属来说,在国际变革的重要时期,通过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通过并购(技术整合)+ 合资(市场渗透)+ 本地化生产(供应链安全)三轨并行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并锁定业绩,确实让其在较短的时间取得了惊人的大发展。

然而对于除莱茵金属以外的整个欧洲军工业以及整个欧洲严峻的防务形势来说,莱茵金属取得的业绩只不过是一场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数字游戏罢了,对于局面的扭转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

就拿 155 毫米炮弹的产能问题来说。

过去几十年趋稳的国际形势,让欧洲各国的防务需求持续低迷。在这种大环境下,弹药行业的发展就和圆珠笔的钢珠一样,没这东西造不了圆珠笔,但是想自己维持一定的产能却很难。原因嘛很简单,就是造这玩意本来附加值利润就低,需求的量还少,根本维持不了一个产业的正向发展。因此,欧洲的弹药巨头们基本上都是抓大放小,把一些重要的核心技术留在自己的手里,而产业链上利润少,或者附加值低的环节索性直接外购。

于是乎,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俄乌冲突后,欧洲各国把手里的仅有的 155 毫米弹药都援助给乌克兰了,再想弥补库存的不足,却发现之前他们扔出去的那些环节严重的限制了弹药的生产。偌大的德国想生产发射药却买不到足够的火绒棉,军火巨头想竞标欧美的弹药订单,得先想想去哪里去搞定高能炸药……基本上近些年的新闻里,军火巨头们口中的 155 毫米炮弹产能都是在以某种状态下的半成品来计算的,这离真正意义上交付给部队的炮弹是有差距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莱茵金属早就声称自己的 155 毫米炮弹产能涨到 60 万发了,然后整个德国在俄乌战争期间一共就援助给乌克兰 42.7 万发的炮弹。然后这援助的 47 万发炮弹里,还有不少比例的库存的老旧 M107 型圆柱弹。

那么这些制约 155 毫米炮弹的少数环节存不存在扩产的可能呢?

在本炮霸看来,这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首先、这些少数环节中涉及到的火炸药,火工品的生产,转运,储存都是有相当的危险性的。基本上其设计产能就是其实际生产的理论上限,基本上是不能通过提高效率或者延长工作时间来增加产能的。

其次、由于有安全性和环保的需求,这些少数环节的生产选址条件都十分苛刻。在当下欧洲严苛的环保政策和偏激的舆论氛围下是很难获得额外的批准的。

其三、即便是弹药的产能获得了提升,那军队也得有地方和相应的设施储存这些东西,而且过期或者变质的弹药还得有地方销毁。然而当下,试问欧洲哪个国家的军队有那个财力对已有的弹药和危险品储存库进行修缮和扩建。在 3 月 27 日德国之声一篇题为《德国联邦国防军:巨额资金将花在哪里?》的文章里提到:目前德国联邦国防军的 1500 处驻地,由于长期缺乏基础设施投资,军营和设施的状况,部分已经即为糟糕。整个联邦国防军的基础设施的改造费用就得 670 亿欧元,要知道 2024 年德国的军费也就才 908 亿欧元。

因为单个的工厂很难扩产能,那么就只能通过合资和并购抢夺其他国家产能的方式来增产了。在文章前边提到的 2021 之后莱茵金属公司的对外合作和并购的公司里边就有很多就是弹药生产的相关企业。

由于俄乌战争中支援乌克兰掏空了很多欧洲国家的 155 毫米炮弹库存,为了继续支持乌克兰和填补各自国家的库存,所以在未来几年里欧洲对于 155 毫米炮弹的需求是增大的。虽然莱茵金属通过并购和合资在 " 扩产能 " 方面成绩斐然,但是欧洲总的产能盘子任然是那么大。在德国人用莱茵金属的产能补齐了自己的亏空和填补了乌克兰的需求后,那留给其他欧洲国家的产能还有多少呢?这也就是本炮霸在前文说莱茵金属的业绩飞升只是一场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数字游戏的原因。

至于 155 毫米炮弹的真实产能,在德国境内,目前只有莱茵金属的乌特吕斯工厂在生产 155 毫米炮弹,莱茵金属计划新开产线等方式将其年产量提升到 20 万发,然而去年的现在,新产线才奠基,目前离这个目标还需要不少的时间。之前我们所看到的莱茵金属正在疯狂扩产能 ,计划在 2025 年将 155mm 炮弹的产能扩展到年产 70 万发的水平,其实是把所有的莱茵金属在德国境外并购的公司的产能都算上的。

最后,在这里小小的吐槽下中文互联网里的各种新闻,他们不仅分不清某些产能数字背后的时态,而且还习惯听风就是雨。比如蒂森克虏伯的工厂刚发新闻说自己计划重启弹药的生产,然后就有人敢给他安一个日产 1.7 万发的产能……如果真的能有如此的水平,在过去的几年里何至于欧洲的 155 毫米炮弹的价格飞涨程度堪比于高利贷理财产品呢?一发 155 毫米榴弹的价格从俄乌开展之前的不到 1000 美元 / 发,涨到高点时的 8/9000 美元 / 发,也就是最近半年在欧洲诸国的联合努力下,才回落到 4500 美元 / 发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