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厂商,盯上新蛋糕

来源:猎云精选;文 / 邵延港、孙媛

智驾领域,正在推进一场机器人运动。

近日,港交所 " 自动驾驶第一股 " 知行科技,计划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艾摩星机器人,出资收购苏州小工匠机器人的大部分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这场收购计划,也只是智驾领域向具身智能赛道进击的缩影。近几年,AI 技术的发展,让智驾与机器人出现了更多可复用的技术。在当前乘用车智驾行业加速分化和监管趋严的环境下,机器人,已经成为了智驾厂商寻求业务突破的 " 第二增长曲线 "。

从智驾软硬件供应商,到智能汽车制造商,都看到了智驾技术在机器人场景的机会。在近日举办的联想创新科技大会的具身智能与智能驾驶技术创新论坛,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就透露:随着自动驾驶日益成熟,其多年积累的人才、技术栈、产业链很有可能很有机会去 " 外溢 " 赋能具身领域,最近这个趋势就越发明显了。

最近具身智能赛道名气较大的几家创业公司,基本都有智驾背景。但创业更多地是要实现价值,而如今的多数智驾服务商还没有甩掉之前商业化的包袱,卷进日益疯狂的机器人领域,又能否承受退潮后的结果呢?

智驾厂商,集体转攻机器人

作为率先闯进资本市场的自动驾驶厂商,知行科技向机器人领域的拓展吸引了很多关注。

据悉,今年 3 月份,知行科技为切入机器人领域,股票简称将从 " 知行汽车科技 " 变更为 " 知行科技 ",并成立艾摩星机器人,该公司业务覆盖多种类机器人、核心软硬件等相关业务。

艾摩星机器人计划收购的苏州小工匠,专注于机器人精密部件设计与制造,核心产品包括一体化机器人关节模组与定制化机械臂。这是机器人领域价值量最高的核心部件。

知行科技原本的核心业务为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在感知层有技术积累,如今切入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领域,也为知行科技的机器人野心补上一块关键长板。

当然,不只是知行科技,业内从智驾向具身智能跨越的案例不在少数。因为自动驾驶汽车与智能机器人都属于具身智能的范畴,两者在感知、决策、执行三大部分组成,且运行逻辑基本一致,在技术上具有极高的通用性。

据新战略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数据,截至 2024 年 12 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已经超过 220 家,超 110 家为中国企业,其中有 11% 人形机器人入局企业为跨界企业,38% 为专业机器人企业。

在知行科技宣布改名时,同为港股上市公司的佑驾创新,也成立了一家全资机器人子公司——深圳小竹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聚焦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与销售。

在智能驾驶产业链上,智驾芯片、激光雷达领域的玩家也在入局。

2024 年实现财务扭亏的 " 智驾芯片第一股 " ——黑芝麻智能,其在财报中透露了杀向具身智能的野心。比起从关键零部件切入的知行科技,黑芝麻智能则是从自身主业向外拓展。

据其年报,黑芝麻智能将产品量产向商用车、专用车、车路云一体化及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验证和拓展,业务形态和场景更具多元化。A2000 芯片不仅支持智驾,还支持从机器人到通用推理计算的应用场景,A2000 家族芯片结合 C1200 家族芯片,能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提供领先的 " 大脑 " 和 " 小脑 " 平台方案。

对于智驾供应商头部的地平线来说,机器人更是代表着初心。地平线的全称叫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 Robotics),愿景是要赋能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从一开始地平线就没有忘记打造机器人计算平台的目标。

地平线 2024 年 1 月分拆出的独立子公司地瓜机器人,则是专注于机器人市场的软硬件通用底座提供商。

激光雷达头部厂商速腾聚创,从去年就已透露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信号,开始明确将自身定位为机器人技术平台供应商,专注于开发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今年 1 月,速腾聚创发布了第二代灵巧手 Papert 2.0。

禾赛科技的进度也没有落下。2025 年 1 月,禾赛科技在 CES 2025 正式发布面向机器人领域的迷你型超半球 3D 激光雷达 JT 系列。而该款新品自 2024 年 Q4 起已开始向客户量产交付,广泛覆盖移动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清扫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延伸至智驾产业链的下游,主机厂商早已经在机器人领域排兵布阵。

今年 4 月,宣告要 " 智驾平权 " 的比亚迪,豪掷上亿元战略入股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为其第一大外部股东。而比亚迪在 2022 年就组建了智能化研究团队,开启机器人本体及系统开发。

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对机器人的热情程度更高。小鹏汽车在 2024 年 11 月推出 AI 机器人 Iron,拥有 15 个可动自由度、支持触控反馈的拟态双手;蔚来在 2023 年组建了一个人形机器人 " 战队 ",尝试 " 人形机器人造车 ";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在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概率上肯定是 100%。

市场上热度居高不下的小米,早在 2022 年 8 月就推出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智驾产业链向机器人进军,背后不仅是智驾行业竞争导致的业务拓展,更多的还是智驾与机器人之间颇为 " 巧妙 " 的关联。在这场跨界潮流中,也有着自然而然的趋势所在。

一场 " 复刻 " 智驾的机器人潮流

黄仁勋也认为,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度相对少一点的机器人。

从自动驾驶到具身智能,底层是对 AI 技术的复用。

在联想创新科技大会上的具身智能与智能驾驶技术创新论坛中,黑芝麻智能 CMO 杨宇欣表示:其实在我们看来,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基本上是一回事。

" 按照原来的智驾逻辑是做不出具身智能现在希望达到的效果,智驾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的发展之下,去增加传感器的输入的参数维度和输出指令维度就出现了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初创公司星海图的创始人、CEO 高继扬也持同样观点:在创立星海图时,大部分投资人是说做自动驾驶转行来做具身智能,但他说:我们不是转行,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一个延续,就是一回事。

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自动驾驶背景出身的人在创立机器人公司时具有一定优势。

王光熙也认为,联想创投 2025 年投资的星海图、它石智航、维他动力,都是很典型的在智驾领域有全栈技术能力,并且有过丰富的创业和量产经验的优秀团队。

据了解,星海图的创始人高继扬,此前曾先后就职于 Waymo 和 Momenta 两家自动驾驶企业,并在其中担任技术职位。据天眼查信息,星海图自 2023 年 5 月创立以来,已经完成五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联想、高瓴、金沙江、IDG、米哈游、百度、海尔等众多知名机构。

足式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的联合创始人兼 COO 张力,曾于 2018 年加入文远知行担任 COO,在任 5 年多带领团队积极探索创新无人驾驶的商业模式,帮助公司制定商业化战略,促成与多家国内和跨国车企的战略合作。2023 年 11 月,张力宣布加入逐际动力,进入具身智能赛道。

2025 年具身智能赛道新星它石智航,在天使轮就融资 1.2 亿美元,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融资额新纪录。而这家创企主要成员囊括了李震宇、陈亦伦、丁文超、陈同庆、首席战略官 Vincent 等多名前华为系自动驾驶及具身智能产业的领军人才。其中,CEO 陈亦伦曾是是华为自动驾驶 CTO,丁文超还是华为引入的一位 " 天才少年 "。

去年底,地平线前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在北京创立机器人公司维他动力。该公司的第一笔融资,来自地平线和高瓴创投领投的的亿元级种子轮。

在定义上,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智能驾驶在这范畴之内,可被称为诞生最早、目前发展最成熟的一种形式。

自动驾驶比具身智能赛道提前火了很多年,但从发展形势来看,未来自动驾驶的发展会让汽车具有很多的具身智能特征。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很多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相关的技术,从计算的平台到感知的技术,到决策的技术,甚至到交互的方式,到智能交互的方式,未来其实都可以跟具身智能一起,做一些相关的协同或者复用。

知行科技在切入机器人业务时,也认为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核心技术模块(如环境感知、多模态决策算法、感知硬件等)上具有高度复用性,可共享技术积累,大幅降低跨领域研发成本。而汽车企业正成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具备产业和生态协同基础。

而地平线从汽车行业的智能驾驶业务出发,也侧面印证了智能驾驶与机器人具有重合的基因链。

跨界的挑战依然在

无论是被迫还是主动,智驾厂商向具身智能拓展,都不能忽视转型后的商业化问题。

博源资本副总裁丁浩认为:" 由于机器人赛道市场热度高且确定性较强,尽管商业化逻辑上短期还较难实现,但作为业务发展的好故事,企业愿意尝试将技术和能力移植到机器人领域。"

和自动驾驶一样,具身智能又是一个极度烧钱的赛道。近期的融资动态,基本上亿元级起步,这也让市场质疑当前的具身智能是否会向当年的自动驾驶一样,投入产出,难成正比。

在技术上,自动驾驶过去的很多积累都可以在具身领域参考和复用,但具身智能商业化最核心的难点在于找到最具经济价值的场景。

具身智能所面对的场景复杂程度远超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只有前后左右四个自由度,运动方式只有轮胎滚起来或者不滚起来。但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来讲,手、大脑和腿行动机构有很多种,决策环节的难度飙升。

对于机器人来说,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工业场景的应用有了一些确定性。虽然在现实中,机械臂和灵巧手已经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成熟应用,但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想要实现高效稳定,仍有许多瓶颈要突破。

现在,具身智能非常需要场景来试炼。

除了智驾普及,汽车行业开放一些产线的简单场景给具身智能尝试,最简单的就是搬箱子。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 " 进厂 " 的消息不断出现,Atlas 人形机器人正在现代汽车的多个工厂部署;优必选的 Walker S1 已经入驻柳汽、北汽、奥迪、极氪等汽车工厂;宇树科技的双足人形机器人也拿到了蔚来汽车的 offer ……

智能驾驶厂商进军具身智能赛道,除了商业化外,还要面临激烈的竞争问题。

目前,多数智驾厂商仍在亏损之中,来自智驾的商业化压力已经让其难以喘息,再分出精力布局具身智能,无疑是另一重压力。稍有不慎,即便已经成长为独角兽规模的智驾厂商也逃脱不了倒闭的结局。

这一点,初创公司的优势要比跨界的智驾厂商们要大。

或许正如黑芝麻智能杨宇欣在论坛上所说的那样:要靠自动驾驶先活下来,然后才能活到具身真正落地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