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是“最有诗意的工作”,我却在上班时大战蝙蝠和蜈蚣
你刷到过 " 最有诗意的工作 " 的新闻吗?每年夏天,都会有几位志愿者登上浙江的无人岛,守护被称为" 神话之鸟 "的中华凤头燕鸥——不仅能保护濒危动物、享受海岛美景。
去年夏天,我有幸从 3000 多位报名者中成功突围,当了两个月的 " 孤岛守鸟人 "。
新闻里说的 " 诗意 " 不假,但诗意的另一面,是在岛上大战蜈蚣与蝙蝠,并被蠓咬出严重的皮炎……然而,为了与时间赛跑、拯救一种曾被认为灭绝的鸟类,这些小小的艰辛不易又实在不算什么。

在监测屋观察燕鸥

从 " 误诊灭绝 " 到惊鸿归来
中华凤头燕鸥的故事,曾是一部自然界的悬疑片。
1937 年,人们在山东最后一次目击到这种海鸟。之后整整 63 年,它们销声匿迹,一度被认为灭绝。直到 2000 年,生态摄影师梁皆得在福建马祖列岛偶然发现 8 只中华凤头燕鸥,鸟类学家这才确定:它们还没有消失。

右侧最高处的就是中华凤头燕鸥,它们是头顶 " 朋克发型 " 的海上精灵,前额和眼睛前的部分白皙,头顶黑色,背部呈淡灰色,尾羽深叉
这段隐秘的经历和极度珍稀的现状,让中华凤头燕鸥被冠以 " 神话之鸟 " 的美名。神鸟消失于山东,重现于福建,拥有三千多座岛屿的浙江正位于两者之间,这里会不会有它们的繁殖地呢?鸟类学家、浙江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博士,与他的同事范忠勇等人,决定踏上堪比大海捞针的寻觅之旅。
2003 年,团队调查了舟山群岛一千三百多座岛屿——这份工作危险重重,不少岛屿都是没有码头的无人岛,有时他们只能向渔民租用不到 2 米宽的小木船,在颠簸的风浪中小心翼翼地爬上岸。调查队发现了燕鸥家族的其他成员,但始终没能找到中华凤头燕鸥。
经费告竭,信心也在日复一日的海上暴晒与风浪中消磨。就在几乎要放弃的时刻,2004 年 8 月 1 日,调查队在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一座名为将军帽的无人岛上,找到了混群在近 4000 只大凤头燕鸥中的 15 只中华凤头燕鸥。势单力孤的中华凤头燕鸥混在亲戚的大部队里,降低繁衍的风险,是一种辛酸的策略。

图片正中展翅的是中华凤头燕鸥,左侧三只为大凤头燕鸥。两者是鸥科凤头燕鸥属的近亲,体型相似;区别在于中华凤头燕鸥羽色更白,喙大部分是橙黄色,喙尖黑色,因此也被称为黑嘴端凤头燕鸥
但没能高兴多久,那年八月接连两个台风,让岛上只剩四处滚落的鸟蛋和雏鸟尸体。接下来两年,繁殖失败的燕鸥群没再回到伤心地,调查队搜寻了浙江中南部沿海的 1760 座岛屿,都不得踪迹。
2007 年 6 月,8 只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将军帽岛。这次,保护区专门派了一艘船,守在小岛边寸步不离。但在护岛船补充物资的空档,竟有不法分子趁着夜色,将所有鸟蛋一卷而空——迷信海鸟蛋大补的习俗,曾是燕鸥等野生海鸟种群的生存威胁。如今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繁殖困难,种群日益凋零。
幸运的是,2008 年 6 月初,舟山的五峙山列岛再次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在保护区的严密保护下,这个繁殖群逐步稳定了下来。

" 逆天改命 " 的鸟口拯救计划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迁徙性海鸟,在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等地的海岸度过冬天,从 3 月下旬开始陆续举家飞回中国浙江、福建等海岸进行繁殖。繁殖地的天敌(游隼、蛇、鼠等)、台风和某些令鸥不安的人类活动,是干扰它们繁殖的主要因素。如果能把燕鸥引导到更合适的地方,就能让它们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
2013 年,宁波韭山列岛的铁墩岛上,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计划正式开启,这是国内首个全面、系统地采用 " 社群吸引技术 "、引导鸟类选择繁殖栖息地的实验。
研究者在这个无人岛上安装了几百个大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的假鸟模型,音响循环播放录好的燕鸥鸣叫声。凤头燕鸥是喜欢扎堆的群居动物,看到众多的 " 假鸟同伴 "、听到密集的鸟叫,就会认为这里是 " 鸥鸥严选 " 的适合繁衍的好地方,从而留下生娃。



滑动查看:五峙山上,大凤头燕鸥站在假燕鸥头上
这一年,共有 3000 多只大凤头燕鸥和 19 只中华凤头燕鸥来此栖息,成功繁殖出 600 多只大凤头燕鸥幼鸟和 2 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这是全球首次人工建立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场。
通过人工招引逐步复壮种群的方法确认可行。2015 年,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建立了第二个人工招引繁殖场。2023 年,温州平阳南麂列岛平屿岛作为第三个繁殖场正式启用。
深入的研究和保护意味着长期且大量的监测工作。从 2017 年开始,每年都有志愿者在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期(即 4-8 月)长期驻岛,日复一日观察记录燕鸥群在浙江海岛上 " 到达、求偶、产卵、孵蛋、育雏、离岛 " 的过程。

中华凤头燕鸥的亲鸟和幼雏

" 续写神话 ",荒岛守护的乐与愁
去年 4 月,经过简历与面试,我和另外 10 位志愿者突破重围(3388 份有效报名),成为光荣的驻岛守鸟人。久仰神鸟大名,又听了不少守岛工作的艰苦传说,登岛前夕我在舟山市喝完最后一杯奶茶,既期待又忐忑地开启了两个月的荒岛生存。
我们 11 个人在三个繁殖招引地分两期轮换上岗。我是第一期的志愿者,去的是舟山的五峙山列岛。这里位于长江口外、钱塘江与甬江的入海口处,海水中泥沙含量较高,鱼虾贝类等资源也很丰富,足以供应燕鸥的口粮。

丫鹊山(繁殖岛)俯瞰图,泥水与清流交汇,呈现鲜明色差
与宁波象山铁墩岛的人与燕鸥同岛共处不同,历年前来五峙山列岛的燕鸥都选择住在丫鹊山这个小岛上,我们则住在大五峙岛上,坐船才能抵达燕鸥的繁殖场。
4 月 25 日,跟着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科研团队,我和守鸟搭档第一次登上了丫鹊山。
此时燕鸥群还未归来,我们需要人工平整繁殖场和除草。这是燕鸥来临前的重要工作——平缓且铺满限定大小石子的地面有利于燕鸥孵蛋,降低 " 滚蛋 " 摔碎或失踪的风险。另外,每间距三米,我们会放置带编号的标记方块,这是为了后续的监测定位。在某些岛屿,还需要对蛇和老鼠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它们偷吃燕鸥蛋。

拔草,旁边是安置好的假鸟
4 月 27 日,我们在大约 1000 只绕岛飞行的大凤头燕鸥中发现了 1 只中华凤头燕鸥。此后,停栖在此准备繁殖的两种燕鸥数量日渐增长。
五峙山监测员的日常工作有啥呢?迁徙鸟类调查、通过监控镜头和望远镜监测各小岛情况并做好记录,在条件允许时乘船绕岛或登岛监测,用长焦相机拍摄凤头燕鸥的繁殖情况;重点记录中华凤头燕鸥巢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产卵时间、孵化行为及孵卵时长,以及天敌的干扰情况。
而在繁殖期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也不同。
全程观察 " 业主 " 求偶交配
四五月属于春季迁徙末期,做调查要在清晨(鸟儿活跃期)早早出发。观鸟回来后通过监控围观鸥鸥一整天(我戏称为 "保安看业主"),查看新增鸥数、记录行为并进行文字统计汇报,在手写和电子的表格上分别登记。

燕鸥进驻繁殖场后的 "F5" 标记点
燕鸥到来之初,乘船巡岛是为了看清繁殖岛四面礁石上的情况,更精确地估计燕鸥数量,以及找找带着环志脚环的个体——环志是给燕鸥幼鸟戴上的编号独一无二的脚环,这 " 身份证 " 将伴随它一生,可以让人在野外迅速识别它是谁。同时,我们用相机尽可能地拍摄它们飞行、捕食与求偶的模样,虽然在摇晃的小船上很难不手抖。
" 看房满意决定落户 " 的燕鸥,有几种求偶仪式——共舞、献鱼和伴飞,这些都是监测员眼中非常有趣的纯天然演出。遇到心仪的对象时,燕鸥会在地上张开翅膀互相转圈跳舞。
献鱼则是雄鸟展示自己能力的环节,毕竟雌鸟产卵前后需要伴侣帮忙捕猎,共同育雏期间小燕鸥的喂食量也很巨大。若是雌鸟接受雄鸟叼来的大鱼,双方就可以走到下一步——伴飞。



滑动查看中华凤头燕鸥伴飞,姿态曼妙
伴飞是双方的默契大考验,两只燕鸥相互贴近,以如出一辙的姿态高速飞行。它们整整齐齐掠过天空的身影,总让人惊叹不已。我猜想,这是身体素质、飞行技巧的展示与共同孵卵育雏前的磨合。
确认 " 对的鸥 " 后,这对新伴侣将一起在繁殖场扒拉小草石子,慎重地选址营巢。虽然人类眼中那个小坑很简陋,但它们相当认真,观察地势环境和邻居,鸣声和动作交流不断(好想学鸟语)。

正在礁石上思考落户问题的两种燕鸥
在喜闻乐见的踩背交配、下蛋后,监测员终于能较为稳定持续地观察燕鸥家庭。由于带环志脚环的燕鸥数量稀少,我们无法肉眼识别绝大多数个体。此前放在繁殖场的标记点,就成了监控镜头下区分每个蛋的重要参照物。
为避免惊扰燕鸥的私生活,保护区对船只靠近和人员活动有严格的限制。监测员也必须和燕鸥们保持距离,直到它们趴窝孵蛋稳定、不会轻易弃巢后,才能轻手轻脚进入丫鹊山上的小屋,进行近距离监测。狭窄的小屋涂着绿漆外罩迷彩网,只留两扇观察窗。燕鸥们就在眼皮子底下的感觉实在太幸福了!但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引来亲鸟们的警觉,给它们带去生存压力。
喜迎 " 小业主 "
燕鸥一窝只生一个蛋,奉行 " 优生优育 " 的独生子女策略,蛋的孵化周期为 25-28 天。这一时期,我们的监测任务非常复杂,要在几千对大凤头燕鸥中找到约 20 对中华凤头燕鸥,看它们是否每天照常孵蛋,如果弃巢了是因为什么。

中华凤头燕鸥正在孵蛋
虎视眈眈的游隼时不时来捕猎,每回都惊起成片的燕鸥,繁殖场上只留下无数个蛋,得好长时间后亲鸟才能回巢。繁殖场外围有几百只不怀好意的黑尾鸥,它们时不时会来啄燕鸥的蛋。在繁殖高峰期,丫鹊山小岛有六千多对燕鸥(含大凤头和中华凤头)孵蛋,巢位密集容易互相影响,每年都有傻乎乎的燕鸥,因自己或邻居的粗心大意导致蛋碎了、蛋找不到了……总之,在宝宝平安降生前有许多要担心的事。

游隼来临后,风头燕鸥们的蛋

鬼鬼祟祟的黑尾鸥(左下没有飘逸发型的那位)
中华凤头燕鸥孵出幼鸟后,每天需要捕捉大量的食物来育雏。它们爱吃的许多小鱼,我们人类看了也流口水,比如鯷鱼、梅童鱼、小带鱼、龙头鱼、小黄鱼……鸟爸鸟妈轮流带娃,另一个则出去捉鱼,经验丰富的家长会带方便幼鸟吞咽的小小的鱼回来,某些笨蛋新手则叼着尺寸不对的大鱼,怎么都喂不下去。



叼鱼回家的家长们(1)(2)
在上岛前的培训中,我们简单学习过燕鸥的食谱,希望能实地拍摄或截图监控视频,并记录它们的口中餐。但无论是在高速动作中获取画面,还是通过糊图识别小鱼,难度都太大了。
6 月底,大部分幼鸟破壳而出、晾干羽毛、一天天长大,在家长身边踉踉跄跄地走,要躲开许多危机才能不夭折。第一期监测员(比如我)万分不舍地下岛,二期伙伴们接力上岛继续监测,直到这一年出生的燕鸥宝宝学会飞行、随父母离开,这一年的志愿者监测工作才算结束。

育儿后,燕鸥家长开始变秃

做保护,爱如逆风执烛
本地船员总问,在岛上是不是很辛苦,会不会很无聊?其实,光是燕鸥的行为就让我永远都看不够;难得的华东无人海岛生存体验也十分丰富,满足了我最初对于 " 生活在别处 " 的期待。跟这些相比,日薪 300 元的报酬反而是最不值一提的。

我们在大五峙岛上住的小平房颇为简陋,房前屋后都是汪洋大海,除了一层墙壁与屋顶,我们近乎以天为盖地为庐,被荒野包围。
日夜变换之际,大自然每一刻的变化都极为显著,晚霞会把整个视野染红。野蔷薇、金银花、羊蹄、大蓟等各种植物恣肆生长,葳蕤多刺的草木遮掩许多啼鸟的身影,给它们鸣唱而不被窥伺的空间。运气好的时候,能看见几十只白腰雨燕在屋后贴脸盘旋。猛禽有时凌厉地扑击小鸟,或在地上吐出让人类琢磨的食丸。

当我们定期从船上搬运食物补给回屋,一伙小鹀和灰头鹀会在身前忙碌地觅食,不远不近地飞飞停停;在厨房的窗前洗碗洗菜,可以享受成千上万只鸥和着涛声的演唱会;当夕阳烧起天际的云或外头出现不同寻常的鸟影,我们停下手头的事端起相机就冲。



滑动查看在岛上看到的日本松雀鹰、小鹀和黄胸鹀
当然,浪漫背后总有代价。食物和水都靠船定期补给、人力搬运,需要小心规划使用。远离现代都市在岛上 " 清修 ",连双吉汉堡都成了梦想。
岛上天气时而潮湿得被褥都快出水,时而刮起快把人吹飞的大风。6-8 月上岛的二期志愿者,还要度过没有空调的酷暑。
潮湿而草木繁盛的岛上蚊虫凶狠,蜈蚣猖獗,蝙蝠入室,龙蛇潜行(指石龙子和王锦蛇)。长期无人的荒野里,大自然的各类生物才是 " 主人 ",而习惯城市生活的人在这里难免受惊吓。


滑动查看岛上的紫光箩纹蛾和东亚伏翼
某天夜里回房间,一只黝黑的蝙蝠突然从窗帘上飞出,险些扑到我脸上,一阵(人的)吱哇乱叫后终于用脸盆赶出去了。相机包和鞋子里经常埋伏着少棘蜈蚣,万一被蛰可免不了肿痛。每天使用蚊香、电蚊拍、驱蚊水,穿着长袖长裤,但我依然没能躲过狠毒的飞虫(大约是俗称小咬的蠓)叮咬,脚踝上起了无数水泡,是严重的虫咬性皮炎,本地的船老大看了都啧啧摇头。

鞋子和裤子底下也有包;不能穿袜子因为水泡不断渗出组织液。点击图片,可以查看果壳病人上与我同病相怜的志愿者 TuT
不过,当我回想起这段经历,所有的辛苦都已淡去,只记得我们用神往的目光注视燕鸥翱翔海天的翅膀,在风雨时久久注视屏幕中努力护蛋的燕鸥,在游隼来袭时紧张地祈祷平安,以及看着雏鸟干饭学步努力成长时的喜悦。
将中华凤头燕鸥从濒临灭绝的生死线拉回,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的努力?天地自然的交响乐中,人是焦虑的指挥家?还是只能袖手欣赏的听众?
" 神话之鸟 " 是鸟类学家为了吸引大众关注而赋予它的爱称,但保护者们也很希望,它早日壮大种群、走下神坛,脱离岌岌可危的处境,不再是极难得见的神鸟。

以中华凤头燕鸥为代表的海洋鸟类依然受沿海工程建设、栖息地占用、机器作业赶海等人为干扰,也面临着海洋垃圾丢弃、原油泄漏等污染的威胁。
自然无言,人为其声。在保护海鸟、保护海洋、保护我们身处的地球这件事上,每个人都有很多事可做。
感谢范忠勇、陆祎玮提供的科学指导。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棣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