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王”84岁不放手,陷家族内斗

一代传奇人物陷公司权力交接漩涡

" 鞋王 " 家族的管理权之争,正是代际传承矛盾、治理结构缺陷、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品牌转型困境等问题交织后集中爆发的结果。

国产老牌鞋企双星名人集团,陷入家族内斗漩涡。

近日,一封署名为双星名人集团总裁汪海的公开信,在网络流传。公开信的发送对象为全体双星鞋服员工,在信中,汪海称 4 月 11 日下午两点多,自己孙子汪子栋限制他人身自由两小时,且反复威逼要求他交出集团的管理权,并表示 " 这就是历史上讲的逼宫 "。

公开信还显示,汪军与徐英(系汪海的儿子与儿媳)纠集社会人员闯入集团办公室,毁坏监控设备、殴打员工、抢夺钥匙,并试图夺取公章。

在信中,汪海表示,从 4 月 11 日起,暂停双星名人集团及名人海工贸公司对外授权盖章及其他需要盖章的业务,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均由他们这些不顾大局,不顾品牌发展胡作非为的人负责。

公开资料显示,汪海 1941 年 10 月生于山东济宁市微山县,今年已 84 岁了。1974 年,他当兵退伍后,被调入国营第九橡胶厂(双星集团前身)工作。20 世纪 80 年代初他被任命为厂长。在他的带领下用 10 年创建出了中国民族品牌——双星。

2002 年 5 月,双星集团旗下的双星名人成立。此后双星集团经过国企改制,将鞋类资产全部转让给汪海及其家族控制的双星名人。

如今,年逾八旬的汪海,仍是青岛双星名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双星名人)的法人代表。其儿子汪军与儿媳徐英分别担任双星名人的监事与董事。

其实,在接班问题上,汪海并非寸步不让。2022 年,双星名人股权结构发生变化。青岛星迈达工贸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成为双星名人的第一大股东,持股 56.96%。其中,儿媳徐英在星迈达的持股占比为 80%,儿子汪军的持股占比为 10%。

变更后,汪海退居第二大股东,但仍在双星名人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其个人直接持股 21.88%。而单从股份上看,双星名人的实控人变为儿媳徐英。

此次陷入风波的双星名人,其生产制造的运动鞋曾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顶流,也是 80 后、90 后两代人的童年记忆。那时,大街上随处可见双星运动鞋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双星逐渐从市场前沿走向边缘化,其产品以均价六七十元价格定位居多,如今徘徊于下沉市场及老年鞋领域,销量再也不复当年辉煌。

若非创始人家族的内斗风波,这个曾经的老国货品牌或许很难引发如此大规模的关注。而这场内斗不仅牵动着一个国货品牌的未来走向,也让家族企业内部治理与代际传承等现实问题再次凸显。

5 月 8 日," 双星名人鞋服 " 公众号发布文章称,"双星的企业领导班子正在经历迭代 "" 汪军总经理代表新一届领导班子,对品牌的未来进行了重新规划,决心以变革与行动重塑品牌未来。" 该文疑似回应内斗传闻。

文章末尾写道:" 让我们从此刻开始——破局、突围、重生。" 然而,知易行难。在汪海浓厚的 " 人治 " 影响下,这家老鞋企新接班人的自我革新之路,注定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 鞋王 " 诞生

双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 1921 年的维新织带厂。1956 年,该厂被国家命名为 " 国营第九橡胶厂 ",成为中国最早的国有制鞋企业。

1983 年,刚当上党委书记的汪海带领公司经历了 " 打破常规 " 的第一次。彼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解放鞋不再受欢迎,导致大量库存积压。为了给工人发工资,汪海号召员工悄悄到市场上卖鞋,并在当年 7 月,注册了 " 双星 " 商标。

就这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双星成了第一个进市场卖鞋的品牌。汪海和员工们奔波一年,最终将积压的 200 多万双解放鞋售空。这次事件也被视为双星品牌迈出改革步伐的第一步。

此后,汪海开始全力打造双星品牌。他和集团技术、设计、销售人员,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只为研究大众到底喜欢什么样的鞋子,之后不到两三年,厂里就制造出了篮球鞋、排球鞋、足球鞋、芭蕾鞋、体操鞋等 20 多个品种,150 多个花色的胶鞋。

" 双星鞋 " 很快走向了全国市场,日产量从几百双增至 1500 双,常常供不应求。从 1983 年到 1985 年,国营第九橡胶厂实现利润平均每年递增 16% 以上。

1992 年,国营第九橡胶厂更名为双星集团。1999 年,双星集团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其产品远销 30 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此期间,汪海在双星集团可谓一言九鼎,他曾任双星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中国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总裁,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

双星名人官网公布,根据 2005 年的评估,双星品牌价值 492 亿元,汪海总裁荣获国家级管理专家等近百个荣誉称号,而汪海的自身价值达 321 亿元。

不过,这位带领双星 " 敢为天下先 " 的改革者,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评价汪海是 " 山东怪杰 ",也有人认为其总爱制造轰动性的消息,有点 " 妄自尊大 "。

但必须承认,正是他身上那股子拼劲儿和冲劲儿,为双星鞋铺就了未来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是,彼时,双星计划到美国开拓市场,在发布会上有美国记者质疑西装革履的汪海所穿是否为双星鞋时,他马上脱下自己所穿的鞋,举起来将鞋底上的商标给记者看,并用英语高呼:China Double Star!汪海这一举动,让自己坐实了 " 鞋王 " 这一称号。

1996 年,双星集团旗下的青岛双星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双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但跨入千禧年后,双星集团却跨界涉足轮胎、机械制造行业,到了 2003 年,形成了 " 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 " 五大支柱产业的新格局。2005 年,双星集团选择与东风金狮轮胎有限公司签订重组合作协议,公司的轮胎生产能力也由此突破 1000 万套。隔年,在双星集团的整体销售收入中,轮胎已占了将近 80% 的份额。

汪海与经销商的内讧

2002 年,因推动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双星集团涉及鞋类资产的私有化改制拉开序幕。

资料显示,同年 5 月,双星名人成立,注册资本 3153 万元,每股面值 1 元。自然人汪海持有 690 万股,占 21.88%;王增胜持有 170 万股,占 5.39%;徐平持有 57 万股,占总股本的 1.8%;双星集团持股 16.59%;双星工会持股 54.34%。

不过,当时汪海等并没有筹备足够多的现金用于认购双星名人的股份。为解决这一问题,随后的几个月内,在政府的股权、期权以及双星集团个人奖励共同作用下,双星集团管理层在一个月内获得了足够资金,解决了汪海等人在双星名人上的出资问题。

当时,双星名人尚不包括冷粘鞋类生产和制造,此时的冷粘鞋类资产都装在上市公司青岛双星里面。

据报道,2006 年,青岛双星与双星名人签署《资产转让协议》,约定青岛双星将鞋类资产全部转让给双星名人,原因是制鞋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下滑等,转让价格约 1.1 亿元。但此举在当时因转让程序的合法性而遭到质疑,进而被叫停。直到 2008 年初,双星名人才以 1.1 亿元购入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剥离出的鞋业资产。

而 2008 年剥离后没多久,双星集团内部就发生了一起颇为激烈的内讧事件。

当时,随着双星品牌的发展,各地经销商逐步壮大,渐有脱离集团控制之势,双星集团当时发布的声明称," 国内各代理公司各自为战,只顾个人利益,损害了‘双星’的品牌形象,双星已经忍无可忍。"

于是,为了加强渠道的控制能力,汪海提出希望由双星名人集团与地方代理商共同成立区域销售公司,集团持股 51%,以实现对品牌的统一管理。

但这遭到了成都、济南经销商刘树利、韩俊芝的强烈反对,其认为,此举存在 " 空手套白狼 " 的嫌疑,是通过控股 51% 的方式,将经销商的利益占为己有。

" 总部 " 和 " 地方军 " 矛盾公开激化后,擅长利用舆论的汪海,召开了一场记者会,他大谈与刘树利、韩俊芝的个人感情,称 " 在他们这个年龄的人中,只有刘树利喊我爹,但最后也是他和我对着干,对我吓、压、闹,还对我搞人身攻击。走到今天这一步,我是被逼的。"

汪海还称这次反目,是 " 爹和儿子的矛盾 ",是成都双星要 " 造反 "。汪海也丝毫不肯退让。以 " 侵犯 " 集团商标权益为由,双星集团开始陆续收回对成都双星的授权,自建渠道,并停止向西南、济南地区供货,导致该地区的双星专卖店直接陷入断货的局面。

对双星名人而言,内讧同样是一件 "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事情。将原本的经销商扫地出门后,不仅损失了大量的营业额,还要重新建设损失的市场营销网络,对品牌的长期发展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收回渠道控制权之后,2009 年 2 月,双星名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6.59% 的国有产权,经青岛市国资委批准公开挂牌转让,转让价格为 1585.02 万元。这一步完成后,双星名人实现国有股权的全部退出,彻底转制为民营企业。

此次汪海控诉儿子一家抢公章后,上市公司青岛双星投关部门也回复媒体称,两家公司已于 2008 年剥离,目前青岛双星主营轮胎业务,与双星名人已经没有关系了。

84 岁仍不愿放手的 " 鞋王 "

但汪海从未放弃掌控双星名人。

2013 年,汪海提前一年卸任双星集团董事长,72 岁的他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双星名人这家由其完全掌控的公司上。

而若将近期爆发的冲突与十几年前的内讧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在双星名人的权力结构中,汪海是最强势的存在。

《南方周末》记者曾问汪海,如何看待外界对其强势风格的评价,他回答说,没有自己就没有双星的今天,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 我在双星的地位,是由我对双星的历史贡献决定的。"

而汪海给自己的评价是:" 我是一个冒险者、开拓者、成功者、幸存者。双星这个名牌是我带领我的员工伙伴干出来的。"

若在事业开拓期,这种强势且自信的性格,是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开创事业所不可或缺的,但在后期,或许也正是因此导致了他对所有潜在的接班人都心存疑虑。

比如,2008 年,当年 67 岁的汪海曾对媒体表示,还要干 5 年,时任总裁助理的儿子汪军不可能接班。理由是在他看来,儿子汪军太懒。

此外,有媒体还引用知情人士称,与汪海产生纠纷的刘树利也曾被传是汪海内定的接班人,甚至可以说是重点培养对象。然而,刘树利被调任至双星集团担任副总裁后,仅数月便遭卸任。2007 年 5 月,刘树利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 老爷子该休息了。" 此言引发了汪海的强烈不满与反感,也为后续的内讧埋下了隐患。

一位研究企业传承的学者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家族企业尽管部分二代已开始承担重要职责,一些企业权责利分离,还有一些 " 企二代 " 仅是象征性角色。

这种状况致使 " 企二代 " 身居高位却实权不足,改革与创新乏力。两代人思维和行事方式的差异,因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得潜规则常凌驾于显性制度之上。最终,企业面临决策和执行成本攀升、内部可能出现分裂等问题,阳奉阴违的软抵抗也时有发生。

" 鞋王 " 家族的管理权之争,正是代际传承矛盾、治理结构缺陷、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品牌转型困境等问题交织后集中爆发的结果。

这些年,当双星名人在经历改制、内讧、接班难等纷繁复杂的现实难题时,李宁、安踏等竞争对手,却埋头建设了扁平化的营销结构,构建了对渠道的精细化管理,加之后期双星名人在产品创新、年轻化营销策略等方面相对不足,未能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就这样错过了市场黄金期,一代人记忆中的老国货,逐渐在中国竞争激烈的运动鞋服市场沦为边缘品牌。

现在,对于一番博弈后上台的新领导班子而言,又一场艰难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 我是被逼的 " ——汪海回应双星内讧》,南方 · 周末

《转让费 1600 万双星名人改制民营》,经济观察报

《汪海 " 削藩 " 致反目 " 接班人 " 刘树利被清洗出局》,大众网,齐鲁晚报

《双星鞋业再整山河汪海的敌人是他的门 徒》,理财一周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中国企业家杂志 "(ID:iceo-com-cn),作者:李欣,编辑:米娜,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