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医疗协同新突破:香港首家胸痛中心落户玛丽医院

5月26日,香港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顺利召开,宣布历时两年筹备的香港首家胸痛中心正式落户玛丽医院。这是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新里程碑,也是大湾区胸痛疾病救治一体化网络铺设迈出的一大步。

开幕仪式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范鸿龄、香港医院管理局行政总裁高拔升、玛丽医院管治委员会主席蔡永忠的共同见证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为香港玛丽医院颁牌。

香港医院管理局研讨大会顺利召开。主办方供图

高拔升在开幕仪式中用数据展示了香港胸痛中心自筹建以来取得的突出成果:STEMI患者的D2W时间从105分钟下降至63分钟,极大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此次玛丽医院通过认证,标志着其在急性心脏病救治方面的专业水平得到肯定,也为医管局持续提升公立医院心脏科服务的目标打下强心针。玛丽医院胸痛中心的成功经验,将成为医管局其他关联发展相关服务的重要参考。”未来,香港首家胸痛中心的“星火”将照亮东方明珠,全力守护753万香港居民的心脏健康。

心脏病是香港排名前三的致死疾病,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心脏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约13%。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于2025年在玛丽医院根据国家认证标准设立香港首个胸痛中心。

为顺利达成这一目标,香港卫生主管部门与胸痛中心专家团队建立了深度合作模式,双方通过参访交流、学术平台建设、数据平台搭建等方式携手推动香港地区胸痛中心建设。

在此期间,葛均波院士、霍勇教授、向定成教授多次带领胸痛中心专家团队赴港分享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高危胸痛的规范化治疗经验并交流胸痛中心建设的关键要点,专家团队亲赴玛丽医院与李德丽院长和谢鸿发教授等院方专家进行交流沟通以保障玛丽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高质量进行。

葛均波院士和霍勇教授率团赴玛丽医院交流胸痛中心建设经验

香港首个标准版胸痛中心正式通过认证,将进一步改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救治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和提升患者存活率,对于我国胸痛中心建设意义非凡。

葛均波介绍,我国有3.3亿心血管病患者,这对于我国卫生系统的医疗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严峻挑战,不解决这个我国居民首要疾病死因,就难以完成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在这样的挑战下,胸痛中心建设和发展成为了实现每一个中国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抓手。

葛均波列出一组数据:从2013年我国胸痛中心自主认证体系建立到今天,全国范围胸痛中心建设数量近6000家,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达3179家,其中,标准版1495家、基层版1684家;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数量1.6万家,胸痛救治点2.0万家。近六年来,胸痛中心累计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4万,主动脉夹层患者21.3万,肺动脉栓塞患者10.9万。2011年全国STEMI患者院内死亡率为10.1%,2024年胸痛中心质控报告显示平均为3.3%;下降了67.3%,这与胸痛中心救治网络在地市、州、地区超过99%的覆盖密切相关。

葛均波表示,未来,胸痛中心将继续聚焦心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应用人工智能及信息化方案、立足医疗机构学科能力建设、降低心血管危重症残余死亡率。构建出急病攻坚、基层防治兜底、管理创新、智慧化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为健康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团队开展玛丽医院胸痛中心认证工作

在霍勇看来,香港和澳门的医疗发展水平很高,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急症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建立胸痛中心这样的急症救治体系依然非常必要。

霍勇表示,内地在近十几年来在学科中心建设方面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进一步提升香港和澳门的心血管疾病救治效果,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健康湾区”建设框架下,内地和港澳的医疗沟通更加便利,合作更加深入。在多方努力下,玛丽医院仅历时不到两年就完成了香港首家胸痛中心的认证,在胸痛疾病诊疗的标准化发展方面与内地的胸痛中心同频共振,进一步补齐全国胸痛疾病的救治网络。

“当然,玛丽医院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不仅于此,我们要积极总结相关经验,进一步推动香港其他医疗机构以及澳门地区胸痛中心建设,建立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体系,并借助2026年在香港举办的第十六届胸痛中心大会继续推动我国的胸痛中心建设标准走向国际,搭建出国际胸痛中心交流平台,为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霍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