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穿越大理千年古塔“炸机”,该当何责?|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游客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景区。图/新华社
无人机惹祸令人揪心。
据澎湃新闻报道,5月5日晚间,一段无人机穿越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年古塔时突然“炸机”失控的视频引发关注。据视频显示,一架无人机试图穿越崇圣寺南小塔七层狭窄的北卷洞,随后该无人机突然失控停留在了塔内。6日,当地知情人士证实,相关职能部门于上午在塔中发现了无人机,警方已找到涉事“飞手”,目前正按照程序开展处置工作。
崇圣寺三塔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还留有课本中关于三塔壮丽景色的精彩描述。其实,不为众人所知的是,这里也是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原型。
这样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无人机突然“炸机”失控,会不会给珍贵文物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公众为之担心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有关调查处置工作尚未终结,很多信息还有待进一步披露,包括涉事“飞手”的真实身份、行为目的,以及给文物造成的损害程度等,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涉事“飞手”系擅自飞行,也即人们口中的“黑飞”。
其实,关于无人机的飞行管理,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应当将“重要革命纪念地、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等上方的空域划设为管制空域,明确“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在文物保护法中,也有“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的规定。如此严格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维护相关区域秩序、保护文物不受破坏。然而,涉事“飞手”所作所为却与法规背道而驰。
或许,在涉事“飞手”看来,自己如此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利于针对文物开展更加直观的宣传,让公众多维度了解历史文物。然而,无视法规、破坏规则的行为,从效果上反而会适得其反。
目前,该行为究竟是否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公众还不得而知,但这样的任性妄为,同样无法掩盖违规性。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确需行政处罚以示惩戒。
如果无人机“炸机”后,给受保护的珍贵历史文物造成了损失,从民事责任上讲,这属于侵权行为,根据民法典规定,该赔偿的要赔偿,该恢复原状的要恢复原状。作为文物保护部门,可以提起诉讼,检察机关也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现实中不乏此类案例。
从行政责任上讲,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这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可以处以警告、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如果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根据刑法规定,还可以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翻看报道,类似无人机“炸机”并非个案,时下,各地公安机关查处的“黑飞”违法违规案件呈现多发之势。对涉事“飞手”依法依规给予处罚,提高违法者违法成本,自然是一记当头棒喝。对其他潜在的违法者而言,真刀真枪的处罚,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利于防止出现任性放飞无人机乱象,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不受破坏。
当然,处罚并非目的,从长远看,有必要进一步优化无人机管理规定,明晰责任边界,规定防范措施,修建更为坚固的制度堤防。而有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加大警示教育宣传的力度,让公众知晓红线、远离“雷池”,避免类似乱象滋生。
撰稿 / 阳晨(法律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