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教育·徐徐道来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不打小孩日”。你打过孩子吗?打完会后悔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虽然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还有什么比打孩子更有效的教育或惩戒方式吗?昨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和徐汇区教育局小学教育科负责人、上海小学副校长刘宇宁来到“新民教育·徐徐道来”直播间,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情绪失控解决不了问题

刘宇宁是小学女生的爸爸,乔颖是大学女生的妈妈。虽然是教师和医生,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坦言,和不少年轻父母一样,自己都曾忍不住朝孩子挥过巴掌。刘宇宁说,因为吃饭慢、吃药慢、英语背不出,女儿曾经三次挨打;乔颖回忆,自己通常是因为觉得孩子讲一遍不听,讲两遍不听,自己实在忍不住,只能觉得通过体罚让孩子长记性。

和很多家长的感受一样,打完以后,两人的感觉都是:后悔。刘宇宁说,最后一次打完孩子后,他和孩子一起哭了。情绪平复以后,坐在床边,他和孩子发誓,爸爸再也不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乔颖说,女儿读两年级时,总是把同学的笔带回家,当时她很紧张,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偷”了东西,孩子觉得被冤枉,不承认,她的火气就越大,但是当她看到自己一抬手,孩子就把下意识举起手挡脸时,忽然意识到,这个时候,孩子只是在内心产生了恐惧,自己并没有搞清楚她“偷”笔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没有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那以后,她提醒自己要控制情绪,开始和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同事讨论,究竟怎样的沟通和教育方式才是有效的。

刘宇宁认为,绝大多数家长打孩子是出于冲动,主要是因为孩子的实际行为和自己的期待产生了落差,有对孩子的失望,也有对自己教育策略失败的沮丧。

“如果你达不到我的欲望值,我的落差你就需要承受。父母对孩子的爱变成有条件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你好,所以我爱你,你不好,我同样爱你。”乔颖说,从心理角度来看,别让孩子承担父母情绪失控的代价,按照原生家庭的理论,父母所有行为在孩子身上都有一种投射现象。挨打的记忆,会在孩子身体里面产生一定的烙印,未来,他也有可能就会把肌肉性的、习惯性的行为带到他的孩子身上,他对周围人也可能会产生不可容忍的态度。

树立规则比挥舞拳头更有效

如果不打孩子,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 刘宇宁说,在学校时,也有不少家长面临同样的困惑。他给出的建议是:预先制定规则,并且执行规则时,温柔且坚定。在他们家里,有一张一页半的A4纸,上面是一条条父母和孩子共同商定的各种细则,采用积分制,孩子达到一定积分可以换取“刮刮卡”,获得惊喜。

“规则制定必须越早越好,目的是形成习惯。”刘宇宁建议,规则依据标准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让孩子跳一跳能达到。

乔颖给出的关键词则是:以身作则。试想,你工作一天,孩子学习一天,你可以回家刷着短视频放松,但是孩子必须埋首书桌继续奋斗,这时候朝着孩子大吼“抓紧做作业”,孩子内心会是什么感受?乔颖说,从女儿三年级开始,每晚孩子做作业时,自己和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丈夫也同样在书桌前继续专业学习,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也让孩子看到努力的样子。

其实,不打孩子,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打”,来帮助家长降火气。 比如,打一场球!刘宇宁说,自己在车的后备箱塞满了网球、乒乓球、滑板、滑冰鞋等各式运动器材,在他看来,陪孩子一起运动,是增进亲子感情的绝佳机会,也会让两代人的沟通变得更加舒畅。

乔颖说,自己情绪“上头”时,会选择“打拳击”,或者丢一丢抱枕,多巴胺瞬间上升的感觉会让人感到很“爽”,很幸福。抱一抱柔软的毛绒玩具,听听音乐,几秒钟后。大脑内的兴奋性激素会下降,下丘脑的温度也会下降,并且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事实上,当你想对孩子动手时,如果可以换成一个拥抱,说不定,效果更好。

《新民教育·徐徐道来 | 打孩子,不如打场球!别让孩子为你的情绪买单》

栏目编辑:马丹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