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永安司法所“三个三” 打出风险防患和纠纷化解“组合拳”

来源:法治日报

重庆市奉节县司法局永安司法所积极作为,成功化解一起社区矫正对象婚姻家庭纠纷民转刑案件,探索出风险防患和矛盾纠纷化解“三个三”工作路子,有效织密基层治理“安全网”,筑牢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织密发现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三张网”

及时发现、妥善处理出现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是有效发挥村、社和基层政法组织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纠纷“第一道防线”的关键。永安司法所从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发现得了、发现得早入手,努力构建信息网、排查网、走访网。

一是织密信息网,搭建沟通桥梁,让矛盾隐患无处遁形。永安司法所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力量,联合楼栋网格员、村(社区)调解员、街道平安办编织覆盖全域的信息网络。网格员作为基层的“移动探头”,凭借对辖区内人、事、物的熟悉优势,能第一时间捕捉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细微苗头;调解员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和群众基础,在日常工作中能敏锐察觉到潜在的矛盾隐患;司法所和街道平安办则承担着统筹协调、信息汇总分析的重任,通过建立“线上线下”信息共享平台,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信息闭环,实现风险隐患和矛盾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动态管理。在本次“民转刑”案件处置中,永安司法所通过“信息网”第一时间发现了矫正对象杨某“扬言报复”这一安全隐患,从而掌握了处置化解该事件的先机。

二是织密排查网,构建协同机制,提升风险隐患和矛盾发现精准度。以网格员、村(社区)、司法所和平安办为主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格局,各主体密切配合,定期开展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在排查过程中,明确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和重点时段。通过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增强了对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的防控处置能力。同时,建立排查台账,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分类梳理,制定针对性的化解措施,确保矛盾纠纷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三是织密走访网,深入群众一线,架起连心桥摸清真实诉求。走访网强调“全覆盖走访”与“重点走访”相结合。由网格员、楼栋长对村(社区)所有住户进行逐一走访,由司法所联合街道平安办针对重点人群或重点区域进行走访,深入辖区各社区、企业、商铺、出租房等地,通过“拉家常”“帮农活”等方式倾听群众诉求,重点摸排地界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积怨等隐患。此外,还组织集中座谈走访,在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组织居民、职工、学生等进行集中座谈,以此了解群众对社区或单位内部事务的看法和意见,发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今年以来,共计排查走访100余人,排查出矛盾纠纷共3起,其中包括社区矫正对象杨某某与妻子的婚姻家庭纠纷,均已成功化解。

开出处置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三张方”

永安司法所立足人民调解职能定位,创新推出“调处纠纷开三张方”工作法,以政策法规方、同频共振方、解决难题方为“药方”,精准施治,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为辖区的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开出“政策法规方”,播撒法治种子,筑牢调解根基。政策法规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武器,永安司法所始终做到把普法和政策讲解贯穿到处置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全过程。当风险隐患出现或矛盾纠纷发生时,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政策法规,让双方明确权利和义务。在一次邻里宅基地纠纷调解中,双方当事人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情绪激动。永安司法所的工作人员首先向双方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宅基地划分的相关规定,以及当地的宅基地管理政策,让双方当事人明白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合理之处。在清晰的法律政策框架下,双方逐渐冷静下来,以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最终在调解员的协助下,达成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以法为据”的调解方式,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纠纷,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的法治意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二是开出“同频共振方”,架起理解桥梁,消融对立坚冰。“同频共振方”体现了永安司法所调解工作的温度与智慧。处置工作不是简单的“和稀泥”或冷冰冰的说教,而是要真正站在双方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诉求和难处,做到共情。面对与杨某某类似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工作人员运用倾听、尊重、共情等方式,做好“心理疏导”功课,把工作重心和力量向“心理症结”延伸,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回忆从前、重温过去美好时光,使双方产生心灵触动,缓解矛盾。同时,结合法律规定,为当事人分析利弊。通过这种“共情式”调解,调解员与当事人实现了“同频共振”,最终促使夫妻两人放下成见,让破碎的感情得以修复。

三是开出“解决难题方”,巧用法律政策,破解矛盾困局。调解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当事人摆脱困境。在面对一些涉及复杂实际困难的纠纷时,永安司法所工作人员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运用法律和政策资源,为当事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处理一起劳资纠纷时,工人因企业拖欠工资生活陷入困境,而企业则因经营困难无力支付。永安司法所调解员在了解情况后,一方面依据《劳动合同法》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向企业讲明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劳动监察部门、企业所在街道,共同商讨解决方案。最终,通过多方努力,企业制定了分期支付工资的计划,同时联合相关部门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经营指导,帮助企业缓解经营压力。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工人的工资问题,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定纷止争构建和谐“三长制”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中,永安司法所立足群众需求,创新推出风险处置和矛盾纠纷调解回访长效机制、法治宣传常抓机制、以情感人“长”来“长”往机制,为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基层和谐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一是建立风险处置和矛盾纠纷调解回访长效机制,矛盾化解的“售后保障”。调解的结束并非服务的终点,只有持续关注矛盾纠纷的后续动态,才能真正确保“案结事了”。为此,永安司法所对已调解的案件进行定期回访。无论是邻里琐事纠纷,还是复杂的经济合同纠纷,工作人员都会定期上门或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协议履行情况和当事人后续相处状态。在一次邻里噪音纠纷调解成功后,调解员在一周后主动回访当事人,了解双方是否按照约定整改。回访中发现,一方虽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部分疏漏,导致矛盾有再次激化的苗头。调解员迅速介入,再次组织双方沟通协商,重新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通过持续跟踪和及时处理,原本可能复发的矛盾被彻底化解。

二是建立法治宣传长抓机制,筑牢基层法治根基。预防胜于调解,提升群众法治水平。永安司法所将法治宣传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场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在社区,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专业律师为居民讲解婚姻家庭、财产继承、邻里关系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向青少年普及法律常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同时,利用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在广场、集市等人流量大的场所,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置咨询台等方式,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此外,司法所还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转发普法短视频、法律知识推文,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今年来,通过集中宣传、入户走访、现场解答咨询等方式,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活动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覆盖群众达10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41人次,为专项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三是建立以情感人“长”来“长”往机制,暖心联结重点对象。对于辖区内的重点对象,永安司法所采取真情交友、“长”来“长”往的方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走访重点对象,与他们拉家常、谈心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烦恼。对于生活困难的重点对象,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他们申请低保、临时救助等;对于有就业意愿的,联系企业和培训机构,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在与社区矫正对象交往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关注他们的行为矫正,更注重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顺利回归社会。通过与重点对象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永安司法所及时掌握了潜在的矛盾隐患,并将其化解在萌芽状态。(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