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买家神操作,委内瑞拉石油秒变巴西沥青,完美避开美国制裁和进口配额限制

行情图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来源:海员气象

  根据航运网站MarineLink报道,近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的灰色地带,一场精心策划的 “石油变脸” 大戏正在上演。根据两家油轮追踪公司、企业文件及四名贸易商的信息显示,过去一年间,超过 10 亿美元的委内瑞拉石油被重新包装为巴西原油运往中国。这一堪称 “神操作” 的贸易手法,不仅帮助中国买家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更巧妙地绕过了美国制裁与进口配额限制,在国际能源贸易格局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一、制裁阴影下的石油 “变脸术”

  美国自 2019 年起对委内瑞拉能源出口实施全面制裁,旨在切断马杜罗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然而,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对能源的旺盛需求与委内瑞拉庞大的石油储备形成了天然互补。为突破制裁封锁,贸易商们发明了一套复杂的 “变脸” 机制:首先通过修改原产地证书,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伪装成巴西沥青混合物;同时利用现代技术篡改油轮 AIS 信号,使船只在委内瑞拉装货时显示为从巴西港口出发。这种被称为 “信号欺骗” 的操作,使得油轮无需停靠马来西亚中转枢纽,直接从南美西海岸驶向中国,航程缩短约四天。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3 月期间,中国从巴西进口了约 270 万吨混合沥青,价值 12 亿美元。但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明确表示,其对华出口以高品质的盐下层原油为主,从未出口过沥青类产品。巴西海关数据也显示,自 2023 年以来没有任何沥青混合物对华出口记录。这一数据矛盾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那些打着 “巴西沥青” 旗号进入中国的货物,实际上大部分是来自委内瑞拉的重质原油。

  二、独立炼厂的生存智慧

  中国独立炼油厂(地炼)是这场 “变脸” 游戏的主要玩家。这些企业长期依赖从制裁国家进口低价原油,但面临着中国商务部严格的进口配额限制。根据中国政策,原油进口需持有商务部发放的配额,而沥青等石油衍生品则不受此限制。贸易商正是利用这一政策漏洞,将重油重新分类为沥青,帮助地炼企业规避配额管制。

  “我们的炼油设备完全可以处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但进口原油需要配额,而沥青没有限制。”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贸易商解释道,“这种操作已经存在多年,但最近一年变得更加系统化。” 为配合这一策略,贸易商们甚至开发出专门的物流方案:船只在委内瑞拉装货时使用虚假船名,航行途中切换 AIS 信号,最终以 “巴西沥青” 的身份在中国港口顺利清关。

  这种操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而易见。以利比里亚籍油轮 “Karina” 为例,该船在 2025 年 2 月装载 180 万桶委内瑞拉原油时使用化名 “Katelyn”,通过信号篡改直接从委内瑞拉驶向中国,4 月初顺利抵达洋浦港。相比传统的马来西亚中转模式,单次航程节省约 4 天时间和数十万美元的转运成本。更重要的是,伪装成巴西货物使得贸易商更容易获得国际银行的融资支持,缓解进口商资金压力。

  三、多方博弈下的灰色产业链

  这场石油 “变脸” 游戏背后,是一个涉及航运、贸易、金融的复杂产业链。一家名为 Hangzhou Energy 的公司扮演着关键角色,根据 PDVSA 文件显示,该公司自 2021 年起就作为中介参与委内瑞拉原油的伪装运输。其租赁的多艘油轮频繁使用信号欺骗技术,在委内瑞拉装货时伪造巴西出发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 “变脸” 操作并非没有风险。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近年来加大了对航运领域的监控力度,2024 年曾对多艘涉及委内瑞拉石油运输的船只实施制裁。但贸易商们通过使用老旧油轮、频繁更换船名和船旗等方式,成功降低了被查处的概率。

  四、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复杂性

  这场看似纯粹的商业操作,实际上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尽管美国 OFAC 不断扩大制裁范围,但石油贸易的全球化特性使得完全封锁几乎不可能。“我们需要更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能源专家指出,“单纯依靠单边制裁只会迫使贸易转入地下,反而削弱了制裁效果。”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 “石油变脸” 的操作手法可能会更加隐蔽。在这场“猫与鼠”的游戏中,有一点是明确的:只要地缘政治冲突存在,只要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类似委内瑞拉石油变身为巴西沥青的 “神操作” 就不会消失,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复杂性的一个缩影。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吴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