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10万级SUV都配得上“完整”两个字

·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5 月 13日,吉利第四代博越 L 正式上市,1.5T 车型 9.29 万元起,2.0T 车型 11.99 万元。
上市现场并没有布置夸张的灯光,反而被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春山居图》的山水意象投映在车身轮廓之上。
从开封的《清明上河图》,到郑州的《洛神赋图》,再到无锡的太湖山水,最后落笔杭州的《富春山居图》,第四代博越 L 从首秀到上市的路径,传递出一幅中国山河文化的流动感。第四代博越 L 用 " 入画山河 " 的形式,把自己的产品理念、设计语言与工程体系一一拆解给用户看。
它想传达得很直接:自主燃油车的智能时代,不只是 " 技术向外 ",也可以是 " 美学向内 "。从一幅画走入现实,从山水意境落地为工程细节,第四代博越 L 以自身为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新能源潮水之外,燃油车还能怎样定义进化?
四幅山水画诠释第四代博越 L 的美
在所有产业中,汽车是最能考验 " 美 " 的产品之一。现在的年轻人买车,第一眼看的就是设计。
麦肯锡的调研显示,超过六成中国用户把 " 好不好看 " 当作买车决策的重要标准,尤其在十几万元的家用 SUV 区间,颜值直接影响选择。这种变化不是审美变挑了,而是人们开始追求一台车能不能代表自己的品位,能不能看着顺眼、用着舒服、有记忆点。第四代博越 L,正好踩在了这个点上:它不仅设计得好看,更要有文化、有逻辑、有质感。
第四代博越 L 用 " 山河气韵 " 的美学语言,在结构、工艺与智能语境中,讲出了中国车设计的新高度。这种设计理念不是画点山水图案就叫国风,而是把山水的意境真正融进车的结构里,变成每一根格栅、每一条车线、每一种材质背后的意义。

比如前脸的镀铬饰条排布成 " 百川归海 " 的形状,不只是造型特别,还能起到导风和提升层次的功能;尾灯的呼吸灯光设计,晚上点亮时像江面泛起涟漪,也提高了识别度和互动感。再看颜色,琥珀金、松露灰、出云青这些车漆听起来像是调香师在起名,但实际上都有文化出处,也都经过精密工艺调试。
很多人可能觉得颜色是小事,但一台车从第一眼开始就决定了 " 想不想了解下去 ",而颜色,是最早说话的那一层。
车内水岸涟漪的面板设计,摸上去有纹理,看上去像湖面,实际上还是个声学结构,能配合音响系统优化车内的听感。第四代博越 L 在设计上做的不是堆功能,而是让每个功能都有美感,每个美感都有意义。

说到底,它不是靠设计 " 博眼球 ",而是靠设计 " 赢好感 "。而真正让这些美感落地的,是博越 L 背后的 CMA 架构。这个平台的好处是让设计师敢画,也能让工厂照着造出来。很多车看起来很漂亮,但量产之后 " 还原度 " 不够,是因为平台支持不到位。
吉利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时间和钱,让设计的想法从概念图走进流水线。真正的高级感,不是通过展台和外部装饰渲染出来的,一定是你第一眼看到就能体会到的。美,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能力。
你可以抄参数,可以拼配置,但抄不来一个品牌对设计的理解和执行力。第四代博越 L 就是用一台量产 SUV 告诉我们,最美中国车,不是说出来的,是造出来的。你可以不懂风格,但你一眼就能看出它有没有气质。设计好不好,不用解释,看一眼就有答案。
新能源狂飙,博越依然卖得火热
放在两年前,大概没有人能想到,一台传统燃油 SUV 还会成为市场上的 " 现象级产品 ",但博越做到了。
从 2016 年第一代博越上市,到如今第四代登场,整个博越家族已经卖出了超过 200 万辆。仅 2025 年前两个月,销量就突破 4 万辆,相当于全球每 2.3 分钟就卖出一辆。
9 年时间里,在一个新能源车型层出不穷、价格战此起彼伏的市场上,一台燃油 SUV 还能跑赢大盘,说明它确实看透了当下用户的真实需求。
德勤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消费者对纯电车的热情正在回落,尤其是在充电、续航、安全上存在焦虑的用户,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成熟、使用门槛低的传统动力产品。麦肯锡的调研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超过 80% 的用户认为价格战对他们的购车决策没什么帮助,反而更愿意花钱买一辆 " 靠谱、舒适、不折腾 " 的车。博越 L 就是这样的产品,它不抢眼,却很 " 耐看 "。

而这份耐看,背后是博越 L 用产品力打出的锚点。搭载 Drive-E 2.0TD 发动机与 7DCT 动力系统,日常好开、工况稳定、兼顾油耗与动力;基于 CMA 架构正向开发,车辆操控、结构安全和 NVH 表现俱佳;智能方面,配备 Flyme Auto 座舱系统、车规级 7nm 龙鹰一号芯片、25.6 英寸 AR HUD、L2 级辅助驾驶、星睿 AI 云诊断等功能,完全满足日常用车智能体验的需求。它没有拼概念,也没有妥协品质,而是用 10 万级的价格交付 20 万级的完整体验。

一句话总结,新能源用预期打动人,博越 L 用今天打动人。
也因此,博越 L 跑通了一笔真正健康的生意。相比一些依赖融资和补贴生存的新能源玩家,第四代博越 L 背后的吉利体系显得格外扎实。CMA 架构是自研的,动力系统是自己调的,座舱芯片由自家控股企业制造,底层电子电气架构同样可控。
这意味着,吉利不需要靠赔本卖车换规模,靠体系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信号,一台车在 " 看得见的配置 " 和 " 看不见的体系 " 上都做到扎实,它就有底气不靠话题、不靠剧本也能跑出来。
博越 L 做出了智能时代该有的品质答案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车市几乎被 " 电动化 " 话语统治,智能、高配、OTA 似乎成了新能源车型的专属标签。但大家真的在意 " 油 " 还是 " 电 " 吗?
麦肯锡的调研已经明确指出,当智能体验、动态质感、成本控制等变量逐渐拉平时,用户的购车逻辑正在重新回到综合价值层面。这一趋势也意味着,消费者越来越少被概念裹挟,更希望买到一台结构合理、体验顺畅、长期靠谱的产品。
第四代博越 L,就是这种产品逻辑下跑出来的一匹黑马。它没有讲新能源的技术路线,却在智能化和机械层面同时给出了高标准答卷。麦肯锡报告显示,超过 70% 的用户在智能座舱环节最在意的是 " 操作流畅性 " 和 " 响应速度 ",而不是复杂功能本身,这恰恰是博越 L 的长项。

再看机械素质,在账面数据之外,真正打动人的,是一套城市通勤与高速行驶皆稳的硬底子。而架构层面更是关键,博越 L 基于 CMA 架构,这种高共性平台可以在保持成本稳定的同时实现多配置组合,有效解决了当下配置高、体验差的行业通病。
安全则是这辆车最安静但最坚固的底牌,高强度钢占比超过 70%、1500MPa 门环钢结构、32000N · m/deg 车身扭转刚度,以及 16 项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不只是合规,而是合用。当你看到博越 L 在十万元级别的 SUV 中将主动与被动安全拉齐,你就会明白,这是用结构建立信任。

在这一切能力背后,其实还有更值得讨论的产业价值。智能体验下沉、平台正向开发、供应链垂直协同,本质上指向的是 " 规模化制造中可控利润率的再平衡 "。
当新能源企业仍在依赖资本补贴和服务外延维持亏损运营时,第四代博越 L 已经用 " 每卖一台就盈利 " 的商业逻辑重构了燃油车的生意模型。这并非只是吉利一个品牌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在智能时代实现 " 产业技术自主 + 消费价值兑现 " 的一个范式。

从第四代博越 L 开始,我们或许需要重新理解燃油车的价值。它提醒我们,智能,不等于只能电驱;高配置,不等于高价;造好一台车,也不一定非得砸钱烧补贴。
不是每一辆车,都能穿过九年风雨,还在智能时代活得这样漂亮。在第四代博越 L 上,智能可以深入燃油,美学可以延伸至结构,品质可以与价格兼容。
它是一台好看的车,一台好开的车,更是一台真正值这个价的车。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