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输得一败涂地,在地图上一目了然

地球知识局

文字 | 绯红之猪

校对 | 朝乾   编辑 | 桐

假如二战是德意日轴心国赢了,会怎么样?前些年,有一部脑袋大开的美剧《高堡奇人》,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背景架空的故事。

在《高堡奇人》的世界中,德国和日本才是二战战胜国

甚至,德国开始征服太阳系

而美国打赢这场战争变成了 " 高堡奇人 " 笔下的故事

(图:Youtube-Prime Video)▼

我在看这部美剧时,不禁想到如果二战中某些战役出现了 " 假如 " 条件,那么整场战役乃至整场战争的走势没准就会完全不同。

不过,想作出这样的假想,还得详细了解二战各个战场的重要战役、事件,光是文字的战史、回忆录还不够,最好能有足够详实的地图加以辅助。

最近有一套地图集《地图上的二战史》,涵盖了二战欧洲东西线、北非及太平洋战场的著名战役。书中地图还标出了交战双方机动路线、战线等重要信息。

入缅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地图上的二战史》,后同)▼

我在看这套书的时候,形成了几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写出来让大家看看,我的这些 " 假如 " 有没有道理。

《地图上的二战史》

原价 286 元,官方微商城下单仅118 元

长按下方小程序码即可购买▼

购买了《地图上的二战史》的小伙伴们,可以凭借订单截图,加入我们的读者交流群,与局长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问题、海外旅行等话题展开友好而热烈的交流。局长还将不定期分享相关书籍,并发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伙伴,可将购买《地图上的二战史》的订单截图(需包含具体书名信息),通过公众号的菜单栏留言发送给我们,运营小姐姐将向你发送入群二维码。【由于群成员名额有限,之前已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勿重复入群。】

    进群方式见下图 ▼

假如 " 乳法" 段子消失

话说中文互联网上,活跃着海量的 " 乳法 " 段子,比如 " 法式军礼 "、" 法式穿甲弹(法棍)"、" 全新的法国步枪,只被扔在地上一次 ",还有 " 你永远无法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 " ……这样的段子实在太多。

之所以有这么多 " 乳法 " 梗,是因为坐拥 " 欧洲第一陆军 " 的法国,被纳粹德国一个多月 " 速通 ",实现塞纳河饮马、凯旋门阅兵的成就。法国的抵抗时间,甚至不如斯大林格勒的一栋楼,属实是侮辱性极强。

法军之所以表现这么拉胯,简单说就是还沉迷在一战的经验中。既然一战堑壕战把法国北部打烂了,那我法就早点进入荷、比、卢,在别的国家打;而且在法德交界修了 " 永不陷落 " 的马奇诺防线,这下总万无一失了吧?

持续了一个半月的法国战役以盟军伤亡惨重、法国与德意两国签订停战协定告终▼

谁承想,德军 A 集团军群选择从阿登山区机动,攻下色当要塞后分割包围位于法国北部的盟军主力。

那么,假如法军在色当附近成功阻击德军 A 集团军群,或是德军选择了保守的 " 黄色方案 ",即主力从低地国家向法国北部进攻,法国战役的走向又会如何呢?

从地图上来看,德 B 集团军群在占领低地国家后,便会一头撞上法军主力以及英国远征军,即使不重蹈一战 " 蹲坑烂仗 " 的覆辙,想要快速拿下法国北部也绝非易事。

法国战役中的埃本埃马尔要塞袭击战

该要塞位于德古、荷兰、比利时三国交界处的阿尔伯特运河西岸高地,被称为阿尔伯特运河的 " 巨锁 " ▼

如果是这样,就给了法国调配军力往前线增援的机会,即使最后还是打不过,至少也不会有这么多的 " 乳法段子 " 了。

假如先攻下莫斯科

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兵分三路:北方集团军群目标是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乃至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向明斯克 - 莫斯科一线突击;南方集团军群则向基辅及第聂伯河一线发起进攻,目标是夺取高加索油田。

1941 年的欧洲形势一片危急▼

头几个月,德军可谓是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苏联大量领土。由于中央集团军群配有 2 个装甲集群(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各只有 1 个),因此中路进展相当迅速。

到 7 月 9 日,中央集团军群攻克明斯克,基本占领了白俄罗斯全境。此时中央集团军群乘胜向斯摩棱斯克地区发动进攻,以打开通往莫斯科的门户。

奈何南线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没有另外两路顺利,卡在了基辅这里。为了夺取乌克兰这座大粮仓,希特勒下令中央集团军群的第 2 装甲集群向南奔袭。

9 月 15 日,南北对进的德军成功包围基辅,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就此诞生。此役,苏军损失 70 多万人,其中被俘者就多达 65 万。

基辅战役示意▼

由于希特勒坚持先攻下乌克兰的命令,导致莫斯科战役的时间点被推迟了 2 个月之久,直到 9 月 30 日才开始。

很多人都知道二战东线战场有 " 冬将军 ",其实还有 " 秋将军 ",即连绵不绝的秋雨,加上苏联落后的基建,使得土路都变成了拖慢交通的烂泥路。

由于德军推迟行动

苏军获得了宝贵的时间以巩固防线▼

好容易熬过了秋天," 冬将军 " 又来了,加上延误的两个月时间,给了苏联以喘息之机,最终德军折戟莫斯科城下,成就了苏军在卫国战争中的首次胜利。

假如中央集团军群不分兵基辅,而是提早两个月发动莫斯科战役,是否将改变苏德战场命运?

这个问题也是史家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我觉得吧,即使莫斯科丢了,苏联也会向西迁都,利用超级广阔的纵深继续抵抗,而不是投降。

推迟行动确实让德军丧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但即使提前开始攻击,我们也无法预料会发生什么

更不能断言战局一定会因此得到巨大的扭转▼

此时的中央集团军群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势不穿鲁缟。由于补给线过于漫长、苏联铁轨规格不同、后方游击队活动等诸多因素,中央集团军面临着严重的补给短缺问题。

即使中央集团军群成功拿下莫斯科,也无法保持开战前几个月的攻击态势,最终还是会停下脚步。

假如真再有 5 分钟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帷幕。哪知道仅过了半年,就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败亏输,损失四艘主力航母。

战后,日本曾流行过" 决定命运的五分钟 " 理论,即再多仅仅五分钟的时间,日军航母舰载机就能在换上对舰的鱼雷后起飞,向三艘美军航母发起攻击,从而改变中途岛海战的大结局。

日本偷袭珍珠港拉开了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这就是所谓 " 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 " 的故事:战役伊始,攻击中途岛美军机场的战机起飞后,留在日军航母的九七式舰上攻击机一开始装的是鱼雷;第一波次对中途岛机场的攻击效果不佳,于是日军航母机动编队指挥南云忠一下令把对舰的鱼雷换成对地的炸弹。

结果这时候,日军侦察机报告发现美军航母,南云忠一在 8 点 15 分又下令把炸弹换回鱼雷。这时赶上攻击中途岛的第一波战机回来,要赶紧降落,不然就要因为没油掉海里了,这时候是早上 8 点 30 分。

到了 10 点 25 分,美军 50 架俯冲轰炸机对南云机动编队发起攻击。短短 5 分钟内," 赤城 "、" 加贺 " 和 " 苍龙 " 三艘主力航母遭到毁灭性打击。

假如再多 5 分钟,会改变中途岛海战的走向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不管是炸弹换鱼雷,还是接收第一波飞机着舰,把第一波飞机降下机库,升起换好鱼雷的第二波飞机,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经此一役,改变了太平洋战场的美日军力对比▼

在这期间又有三波来自美军航母的鱼雷攻击机与俯冲轰炸机对日军航母发起攻击。即便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日军航母没有遭受损失,但这些航母必须各种机动以躲避轰炸,势必会对战机的着舰与放飞产生影响。

这也就是说,哪怕再给 5 分钟,日军舰载机也不可能有时间升空。" 决定命运的五分钟 " 也仅仅是 " 发明者 " 的 YY。

假如元首不再愤怒

前些年,一大堆" 元首的愤怒 "的鬼畜视频在中文互联网上爆火。不少网友也许并不知道 " 元首 " 到底在愤怒什么,但是记住了 " 我到河北省来 "、" 气死偶嘞 "、" 渣渣 " 等 " 空耳 " 台词。

那句著名的 " 我到河北省来 " 让不少人认识了这部电影

其实这里说的是 "und doch habe ich allein"(我独自一人……)▼

实际上 " 元首的愤怒 " 片段出自 2004 年的电影《帝国的毁灭》。" 元首 " 之所以出离愤怒,源于武装党卫军将领施泰纳没有服从命令——向苏军发起进攻以解柏林之围。

从 1945 年 4 月中旬起,苏军集结了白俄罗斯第 1、第 2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合计 250 万人的庞大兵力,由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和科涅夫组成的全明星豪华阵容指挥,兵临柏林城下。

希特勒与纳粹高层此刻仍在幻想负隅顽抗,于 4 月 21 日命令位于柏林东北部的施泰纳集群向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侧翼发起攻击,与柏林东南方向的第 9 集团军形成钳形攻势。

此战可谓是德军最后的机会

也难怪希特勒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会如此愤怒与不满▼

问题是施泰纳集群人数不足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 1/10,不说是螳臂当车,那也是以卵击石。施泰纳集群之所以还能存在,唯一的原因就是太过弱小而被苏军忽略。

施泰纳最终选择按兵不动,这才有了 4 月 22 日的名场面 " 元首的愤怒 "。那么假如施泰纳发动进攻,一切会好起来吗?

从《地图上的二战史》柏林战役地图上看,施泰纳集团军群向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侧翼发起进攻,也许会给后者带来一定的麻烦,但下场恐怕不会比柏林东南方向的第 9 集团军更好,而是同样被包进口袋里。

柏林城区作战示意▼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说 " 只要施泰纳发起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这仅仅是他幻想的救命稻草罢了。

《地图上的二战史》是一套以独特视角全景式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文著作。全书通过大量军事地图、战场态势图及历史影像资料,结合详实的文字叙述,将 1939 至 1945 年间欧洲东西线、北非与太平洋战场的发展态势与关键细节生动呈现。

书中以地理空间为线索,逐层剖析欧洲、北非、亚太等各大战区的经典战役、战略部署及历史转折点,立体还原盟军与轴心国的军事博弈、政治角力及技术革新。

读者可直观追踪敦刻尔克撤退的路线、中途岛海战的舰队动向以及柏林战役的最终合围等,同时透过地图背后的数据解读兵力对比、后勤补给与地缘政治逻辑。

在地图空间中我们能直观看到对战双方的攻防路线

也能体会那些战略要地的关键作用与影响▼

《地图上的二战史》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既是军事历史爱好者的视觉盛宴,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理解二战进程的充实指南。

《地图上的二战史》我们争取到了首发,两侧套装原价 286 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单,只需 118 元。

* 发货说明

1. 河北发货,邮政 / 圆通快递随机发货,工作日48h 内完成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2. 关于售后:请保证图书塑封完整,拆封后无质量问题不支持 7 天无理由退货。如出现质量问题,请到公众号后台联系退换;

4. 出版方直发,正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