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广东人创业卖小风扇,年销超10亿 ,从白牌赛道冲到世界第一
《天下网商》专访几素联合创始人何志强:"把当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情自然会发生。"

文|朱之丛
在广州做一个底薪2500元的天猫运营时,何志强很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扎进一个充斥着"山寨""廉价"等印象的品类,埋头深耕多年。
再回首时,他已是小风扇品牌"几素"的联合创始人。这个2019年正式上线的品牌,以黑马之姿快速跃升为小风扇类目Top 1,并在海外大举扩张,成为欧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明星品牌。
用何志强的话说,小风扇曾经是一个无人在意的"鸡肋"品类,"消费者都是随手选,根本没有品牌"。团队的创业决策也曾招来诸多反对,不少朋友劝他们放弃这个方向。但团队还是坚定押注,立志把这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产品做成刚需。
此前,几素的强项集中在产品外观、功能等方面的"微创新",如今则不得不触及底层电机技术的改进。啃下这块"硬骨头"之后,几素创下了年销量3000万件、年营收10亿级的成绩,在一条充斥着低价白牌的赛道里实现了品牌化。
凭借对空白市场的敏锐嗅觉、对产品力的专注、对底层技术的重构,他们趟出了一条品类突围之路。
何志强介绍,品牌的几位创始人各司其职,有人负责工业设计,有人负责供应链管理,有人负责产品,有人负责仓储物流,他则专长于电商运营。他们共同操盘,根据市场风向的变化不断调整几素的发展路径:从一家代工厂走向品牌化,从一家杂乱的"网红小家电店铺"成为小风扇赛道的品牌扛旗手。

几素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014年,在电商红利初期,何志强等人共同开了一家天猫店,销售充电宝等创意货品,并承接ODM贴牌代工业务。三年间,公司年营收已接近1亿元。
2016年,公司开始推出自主设计的小家电,上线了蓝牙音箱、充电宝、拍拍灯等产品。这些产品仍然只是基于场景的"微创新",但销量已经颇为可观。
2019年,几素放弃贴牌业务,转向品牌化路线,并拓展出了小台灯、烘鞋器、粘毛器等20多个品类。其中,小风扇、无水箱加湿器两款产品最受市场欢迎。一个充斥着新奇特小玩意的"网红小电器品牌",成了消费者对几素的第一印象。
2021年,由于品类过多过泛,耗费资源太多,公司出现了创立以来的首次亏损。几素决定转型聚焦小风扇赛道,深入改进技术,打造出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品"小风扇,也由此奠定了自身的品牌定位。
对几素来说,产品始终是杀手锏。何志强反复强调,做产品要真正进入用户的使用场景,不能洞察用户需求的产品"是没有共情力的"。
进入小风扇赛道后,几素也将"共情力"注入了这一品类。2023年,首款"高速节能小风扇-手持风扇Pro 1"上市,其在风量、续航、便携、外观、电机开发、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做出了革新,产品售价198元,高配版售价298元。
尽管这个价位远超市场认知,但它取得的成绩堪称"一鸣惊人":一经上市,即使在淡季也很快卖出了几十万台,随后销量持续攀升,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品类第一,几素风扇全球销量也连续三年成为全球USB小风扇销量第一名(2024年数据,欧睿咨询)。

由于小风扇品类天然存在季节性,销售渠道的多元化和适配性显得至关重要。
海外业务是几素重要的收入来源,团队也深谙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布局。以东南亚为例,这里的市场环境和国内截然不同:天气炎热,品类空白,消费者对高端产品也并不抵触。何志强走访后发现,"他们喜欢用最新的苹果手机,喜欢OPPO、大疆等一切好的产品"。
他希望直接用技术比较领先的产品去进行市场普及,所以做出决定,不再试图推出中低端产品,直接推高端旗舰品,立刻在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卖爆。几素的小风扇甚至入驻了东南亚的一些苹果专卖店,与苹果手机并排陈列。
在北美市场,几素也复刻了成功的战绩。长续航、大风量的小风扇对同类竞品形成了降维打击,仅用一年时间,几素就成为了亚马逊的品类Top 1,此后进入大型连锁商超渠道。
《天下网商》总结,几素得以突围的关键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条:
1、从多品类转型聚焦单一品类,勇闯"品牌化禁区"。
早期,几素凭借产品设计及供应链优势,快速拓展出20多个网红小家电品类。由于扩张过快,导致资源分散、定位模糊、财务亏损,进而引发品牌转型。在梳理产品特性和技术积累之后,品牌决定All in 小风扇品类。尽管赛道充斥着廉价白牌和刻板印象,几素仍凭借产品力走出了高端化心智。
2、投入技术研发,构筑产品壁垒,打造差异化。
对于小风扇的产品研发,几素从最初的"小改款"逐步深挖至底层技术,自研高速节能风机技术,构建起专利壁垒。产品在保证风力的同时延长续航时间,提高了用户体验,带动品牌快速成为类目领跑者。此外,几素结合更多真实场景需求,持续研发打造差异化细分产品。
3、舍弃贴牌业务,转型品牌之路。
几素以ODM贴牌业务起家,该业务年营收曾达到5000万元,完成早期原始积累。但考虑到品牌长远发展,避免成为追逐机会的"机会主义者",团队砍掉了这部分业务,放弃短期红利,转型做自有品牌,并聚焦单一类目进行"压强式"投入,明确自身的品牌边界。
4、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优化供应链,多渠道错季搭配。
考虑到品类销售季节性,几素较早布局海外市场,包括北美和东南亚。品牌以中国市场锤炼出的产品素质为根基,渗透海外线上线下多渠道,例如亚马逊平台和沃尔玛等大型商超。目前,其海外营收占比达70%~80%,线上渠道营收占比50%。此外,几素持续优化供应链的全球化布局,灵活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
何志强对《天下网商》表示,未来几素将继续秉承产品初心,"在有确定性的道路上长远前进,不做机会主义者"。他说,比起以营收数字为导向,几素更愿意相信一个朴素的理想:把当下做到极致,美好的事情自然就会发生。
以下是《天下网商》和几素联合创始人何志强的对话,经编辑整理:
天下网商
底薪2500元,"土八路"攒局创业
《天下网商》:您是一毕业就来深圳了吗?
何志强:也不是的。我是广东人,毕业于广东药科大学。毕业第一年,我去广州面试电商运营职位。那时候一个应届毕业生只能当运营助理,我不干,我说可以拿你们的最低工资,但我必须当运营。我如果赚了钱,你要按运营的提成方案给提成。
《天下网商》:为什么这么坚定地想做运营?
何志强:因为我想创业,可能这就是广东人的基因。做运营接触的面更广。我也很诚实地跟那个老板说,我过来就是为了学东西,我只干一年,我会利用这一年尽可能学习,也帮你赚到钱。后来,我真的在工作满一年的当天就提了离职。
《天下网商》:当时工资多少?
何志强:2500的底薪,但是后来发了几万块钱的提成,因为我那年帮老板赚了30多万。
《天下网商》:创业的局是怎么攒起来的?
何志强:积攒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完离职后,我便开始在1688找了一些货品,自己在淘宝店运营销售。大概做了半年左右,每个月利润接近1万块钱。正好几个朋友聊起要创业,说一个人干还不如把大家的能力加起来,做比较有确定性的事。当时是华强北的年代,深圳比较流行消费电子类产品,手机、手机壳、充电宝、MP3。就是在那个环境下,我们来到深圳。
《天下网商》:几素的创始人是怎么认识的?
何志强:主要是同学还有工作上认识的朋友。我学计算机,有一个搭档学工业设计,也有搭档学电子信息,也有搭档学自动化。他们有些在帮其他公司画设计方案,有些是开工厂的,有些在互联网公司当编辑,有些在工厂里面当管理,就凑一块了。我们刚创业的时候什么都自己做,自己打包,自己当客服,自己拍图片,自己做详情页。
《天下网商》:为什么从一开始就选择做电商?
何志强:那时候是2013年底,天猫双11火起来了,大家都说电商是风口。我们就在2014年开了天猫店,找朋友拿一些有创意的数码产品,比如当时充电宝还是"砖块"的时候,我特意去找超薄型、卡通型的充电宝进行销售。
我们有一个搭档是开工厂的,做ODM,承接韩国、日本客户的需求,但他觉得没意思,不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做产品,有时候想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但成本太高。大家想做自己的产品和品牌,就一起开了这家公司,边卖货边设计自己的产品。2015年,我们的第一款产品上线。
《天下网商》:第一款产品是什么?
何志强:充电宝。我们当时做了一个非常小的1万毫安充电宝,很可爱,Tiffany蓝的颜色。那个产品一上线就火了,上线一周后,一天卖200多单,在店铺里算是一个比较好的产品了。当时品牌也不知名,纯靠产品出圈。
早期要积累原始资本嘛,自己卖货,也给别人贴牌,让自己能够活下去、活得好,有更多的利润去研发新的产品。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额外的钱,都是靠利润,把绝大多数的钱投进去做新品。
《天下网商》:那几年经营得怎么样?
何志强:也还行,从很小的一家公司,营收慢慢涨到接近1个亿。我们和工厂合作,自己只搞设计和研发,更像是一个设计工作室和销售团队的结合。
天下网商
启用"几素"品牌,大规模拓品类
《天下网商》:在几素品牌正式上线前,除了Tiffany蓝充电宝,你们还做过哪几款爆品?
何志强:有一款铝合金一体式充电宝,有点像MacBook的工艺;还有一款坚果造型的蓝牙音箱,很多人拿来挂在背包或车上;还有一款拍拍灯,我们把"触摸变色"做成了"拍打变色",它 成了一款解压玩具。总结来说,就是通过设计创意和产品空间的极致应用,基于各种使用场景,做了一系列小创意产品。
《天下网商》:一个小团队年营收接近1亿元,这个发展模式也挺舒服的,为什么要在2018年尝试做品牌化?
何志强:其实也不怎么舒服。我们每年产品刚设计出来,第二年卖火后,第三年就开始被要求降价。因为行业有很多复制品出现,如果不降价,它的生命周期就只有一两年。产品本身没什么问题,是因为市场选择太多了。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们做了一款小风扇,有一个海外的客户跟我们砍价,我们怎么算都不行。那个产品有一个双电池长续航配置,他就说:你能不能少放一颗电池?我们都惊呆了。为了拼价格,一些销售行为在我看来已经无底线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对我们刺激还挺大的。我们做最初那几款产品时,自己还是很开心的。到后来,客户根据海外的一些需求,当地市场有什么趋势好卖,就帮他换个外观做一款出来。在2017年到2018年底,我们接了很多这种需求。一开始有钱挣,有订单,还蛮开心的。做的过程中,就发现不是那个味儿。基于这种需求开发产品时,我们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所做出来的产品。
我们几个人聊了一下,如果永远跟着市场的机会、需求跑,就没法确定自己是谁,那我们永远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再过几年,新生代设计师出来了,如果仅依赖设计创意和改善式体验带来的短期红利,那么这些优势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消失。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或独特价值,我们随时都可能被取代。
《天下网商》:2019年,几素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当时做了哪些品类?
何志强:都是一些生活小家电,比如说烘鞋器、毛球修剪器、粘毛器、儿童桌面吸尘器、灭蚊拍,还有USB小台灯、暖风机等。那时候如果你打开几素旗舰店,看到的是一个网红小电器品牌,各种新奇特的小玩意,你无法用一个具体定位来描述几素是一个什么品牌。
当时我们认为,只要改造更多品类,每个品类都能成。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做了20多个品类,确实有点过分了。有些也成了,但是大部分都失败了。
从产品角度来说,它们没有硬伤。但是我们当时做产品不是基于用户需求去做的,而是去看在售产品的用户评价,看还有哪些可改善的方面。
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产品是没有共情力的,因为你没有把自身放到用户场景中去构思,只是拿到一些互联网上的反馈,它们不一定符合用户真正的想法。基于这种反馈做出来的产品,只能达到一个"微创新"的效果。消费者如果买几个产品回来对比,会觉得这个更好一点,但很难觉得惊艳,没有那种"憋不住要分享"的欲望。

《天下网商》:现在回过头看,几素在一开始选择了多品类发展,SKU太多了,精力会被分散。
何志强:对,我们最早创业的时候,提的一个品牌理念是"回归本质,超越期望"。我们基于这个理念做产品,但过程中慢慢变形了,大多数人忘记了初心。
做产品要回到洞察用户的场景中,你把这个产品做到能够满足用户的极致化体验,它就有人传人的效应。电商也一样,流量到底是我们追赶而来的、运营出来的,还是吸引而来的?我们会复盘——我们所有现象级爆品的流量都是吸引而来的,不是追出来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打造出能够吸引流量的产品,并赋予品牌独特的吸引力,才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我不是说横向扩张是错的,而是当时没有做好横向扩张的准备。当你每走出一步,都是以颠覆性的状态去扩张的时候,你就不要扩。还不如在每个领域都扎得足够深,研究得足够透。如果我现在再去扩品类,不是不行,但是我们已知小风扇还有很多事情未被解决,如果不去解决它们,那这个品类始终不能长成一个大众品类。只有消费者体验到更多、更好的小风扇产品,改变了之前的产品印象,它才能变成一个足够刚需的品类。我们现在有义务、有责任做这件事情。
天下网商
聚焦单一赛道,问鼎"小风扇之王"
《天下网商》:你们一开始虽然不做品牌,但也是一个有利润、能赚钱的模式,直到2021年,你们出现了亏损。这是创业以来的首次亏损吗?
何志强:是的,亏了2000多万。金额还好,但我们一开始那么小的时候都没亏过,反而在自己信心最满、最爆棚的时候亏损了。现在回过来看是好事,它在提醒我们。每一次的坎坷也好,趟过的坑也好,肯定是在提醒我们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坑里面学点东西。
《天下网商》:2022年,几素开始聚焦单品类。那时候它面临的品类选择很多,其中不乏一些潜力品类,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小风扇?
何志强:首先,其他品类比如说毛球吸尘器之类的,已经有很多品牌去做了。而小风扇品类一直没有人认认真真地做过。我们恰好又取得过一些成果,我想把它真正深挖一下,看一看能做成什么样子。
2021年底,我们跑去北京和一些朋友交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这个品类都是随手买的,不需要品牌,也做不出一个品牌。
但我们认为,它只要成为一个刚需品,就有成为品牌的可能。当时小风扇是一个鸡肋型品类,没有成为品牌的潜质,但如果能打造成刚需呢,不就是我们的成长空间了吗?当别人没有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去做,那我就是大家的首选品牌。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赌博式地投入了。
然后我们砍掉了绝大多数品类,只保留了一两个还擅长的,作为国内冬季的补充。剩下的全部心思都投入到小风扇里面。店铺里面的产品也一下子干净了,看着也舒服了。
《天下网商》:你们第一款小风扇是哪一年做的?怎么关注到这个品类?
何志强:第一款小风扇,我们是2017年做的,2018年上线。当时在韩国,小风扇这个品类已经流行开来。我们基于自己真实使用的痛点——那时候的手持风扇大概只能用3个多小时,风量还可以,但是续航时间不够,我们就想着做一款拿出去能用两天的手持风扇。
当时做出来的那款风扇,实际续航时间是24小时,开最大档也能用到8小时。上市后,大多数用户是一周不用充电,更多用户是三天充一次电。产品上市第一波卖完后,反馈特别好,断货了。我们根本没预计到它能这么火爆,一天可以出几千台的销量。产能用了3到6个月才缓过来。
《天下网商》:当时国内的小风扇市场处于什么状态?
何志强:那时候还没有那么多人使用,就算是复制,也是按低价逻辑去做这类产品。我记得有一个阶段,9.9元、19.9元的小风扇很多,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这种风扇,还遇到过有商家回收电子垃圾的部分零件,拿来组装风扇,很多人就开始把这个品类给定性为"玩具",就是很鸡肋、可有可无的一个品类。
我有一年在迪士尼花了200多元买了一个风扇,跟在国内9.9元买的体验差不多。如果市面上始终充斥着大量这类产品,这个品类的固有印象就很差。
《天下网商》:这算是几素在小风扇赛道上的初步尝试。但当你们决定真正深挖这个品类时,肯定不是这样的做法了,转型之后做的第一款风扇,有哪些特点?
何志强:我们转型后的第一阶段还是回到场景当中,去研究各种小风扇未被解决的场景。比如说户外场景、安全场景(怕小孩伤到手,做无叶化风扇)、图书馆场景(静音)等,基于场景做一些产品尝试。那些品帮助我们在这个品类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没有引发质变。
真正引发质变的是高速节能风机技术问世,重新改造了这个行业。它风量大,同时也能保续航时间。在早期,如果要追求大风量,用高速吹风机的电机可以做到,但是那种电机的续航时间只有15分钟到半个小时,太耗电了。
《天下网商》:研发高速节能风机技术的契机是什么?
何志强:我们以前没有那么强的欲望去往基础技术上做,因为太难了。有句话说,没有投入研发的时候还活得好好的,一投入研发就死了。谁也不知道投下去是什么样的结果。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和家人去动物园玩,带了几款不同时期推出的小风扇。正好那天很热,35℃,我发现在那个温度下,风量还是不够用,怎么用都觉得心很燥,放回包里也占地方。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们的产品在这个环境下还是一个鸡肋。
以前做产品的时候,我们只看竞争对手或者从业者的基础性能做到了多少,我比他们好个10%、20%,就够了。但真正到了那个场景下,我发现整个行业的产品都不够用,在家人面前也挺不好意思。如果这个品类继续这样下去,那它还是摆脱不了"鸡肋型产品"的印象。
我们回看很多网红产品,它们刚出来的时候都火过一阵。比如那种加水的风扇,号称"空调扇",我刚毕业的时候还买过一台,买了一次后就不想买第二次。我想,买了一次小风扇之后,如果绝大多数人也不愿意买第二次,这个品类会不会像空调扇一样消失掉?
后面我就和产品团队聊这个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按当时行业可供应的技术来说,只能做到这个水平,要么就是牺牲续航时间,采用高速吹风机的电机。相当于产品陷入了死胡同。
听完之后,我也想放弃,但念头还是断不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天在路上看到大疆的无人机,我就有灵感了。我最早接触无人机的时候,它只能用15分钟,现在的无人机可以用到40多分钟,通过配套的续航硬件,可以用到两三个小时,对绝大多数人是够用的。如果在它只能用十几分钟的时候放弃了研发,就不会有现在的无人机品类了。
所以我还是拉着团队一起,想办法研发一款既有高速风量,还能保续航时间的技术。大家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当时生产设备也没有,我们得自己投;很多前置的电子、算法方案也没有,我们得自己调。2022年到2023年,我们做了一年半的技术攻克,然后开始做产品,才出现了新一代的高速节能风机和这款新的小风扇。
这个产品是在2023年年中上线的,其实是不符合产品上新的节点的。夏天过了一半了才上线,还是卖爆了。它的出现,彻底让我们在国内外的品牌知名度拔高了一个层级。特别是国外,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国民认知型的品牌。

《天下网商》:那年的营收是不是又到了一个新高度?
何志强:相比2022年翻了一倍。
《天下网商》:研发投入是不是也增加了很多?
何志强:没有具体计算过,但我们研发团队现在有100多人,在公司接近30%。
这些技术都是全新研发的。我们之前都没想过,一个技术可以申请100多份专利!早些时候我们一个产品最多申请一个专利,而且只是外观专利。真的,如果方向对了,就会带来质的突破。
《天下网商》:几素想要打破小风扇"廉价低质"的印象,在定价上是怎么考虑的?
何志强:这款上线的时候有两个版本,电机都是同样的电机,只是基础性能不同,比如说续航时间、快充、材质。入门级的青春版卖198元,铝合金的高配版卖298元。以前的手持风扇最多做到百元级,这个已经跃升到了200元级的价格。
《天下网商》:几素以前的产品更偏向设计驱动、场景驱动,满足用户的审美偏好。但到了这一款,就可以依靠核心技术支撑更高的溢价。这是你们接下来的策略吗?
何志强:其实从长远来看,溢价不一定能持续保持。在早期,一个新技术的成本会偏高。大部分人都在使用这个技术的时候,它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实现效率最大化。未来,如果行业的生态圈能够实现合作,大规模应用新技术,它的使用成本可能也会降下来。
全球化布局,双线抢占海内外渠道
《天下网商》:几素是在天猫起家的,平台给到的帮助有哪些,你们获得了哪些成绩?现在天猫渠道的营收占比有多少?
何志强:几素在天猫开店,是把"买得放心、挑得顺手、用得省心"整合到一条更高效、更有保障的链路里。这条链路把"技术硬核的小风扇"与"省心的购买体验"打通,让用户真正"感受美好"而不是"折腾购买"。另外,天猫支持技术引领型的品牌,给到品牌信任保障以及精准人群的流量保障,给到我们健康发展的生态保护。我们营收大头在海外,在天猫渠道的营收大约占到8%,但从2019至今,几素在天猫一直维持USB小风扇品类第一的位置。
《天下网商》:几素什么时候开始做出海生意?是贸易出海还是品牌出海?
何志强:出海生意和天猫店同步,2020年做的亚马逊。我不想再继续走贸易这条路了,否则几素这个品牌在海外又会变成一个杂牌。一个品牌最终能不能受到认可,还是要靠你能不能证明自己。说白了,还是得自己做。
《天下网商》:几素在亚马逊上是如何突围的?
何志强:那时候几素是一个新品牌,但好在亚马逊上面要么是深圳的工厂型品牌,要么是美国的一些传统型品牌,比如说霍尼韦尔、VORNADO(美国风扇品牌)。前者大众品偏多,后者的产品年代比较久远,都是2016~2017年那种风格。
我们用最新潮的风格和体验的产品进入亚马逊,一进入这个品类,就变成了一个很独特的存在。我们在亚马逊用了1年时间成为品类第一,亚马逊的经理让我们复盘一下,我说,运气好!
《天下网商》:在北美之后,还做了哪些市场?您会去考察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然后做出产品或营销的差异化决策吗?
何志强:之后做了东南亚、欧洲、中东,这些都是基于全球性的考虑。已知的、我们风扇还能卖的区域,都尽可能去尝试,让风扇在全球都能卖起来。如果只做国内市场,我们和供应商就要做半年、歇半年了。
我会去实地考察。比如说在做东南亚之前,我去印尼、泰国,去街上随便转,找人聊天,把自己代入到这个场景中。一开始,那个市场的小风扇品类也是空白的,没什么人做这个品类,都是那种9.9元、19.9元的看起来就比较低廉的产品,用了几次就不想用了。
我们如果只是在线上做市场调研,会觉得这个市场没有体量,整个东南亚都不值得做。但回到真实的场景,它确实用得上,而且很需要。
一个品类的成长,不是靠那种低价的、体验不好的产品去把市场养出来,而是靠用户买过一次后,觉得它很适合自己,然后分享给身边的人。只有达到这个状态,市场才会迅速成长起来。我们现在不太会基于常规的市场数据去做思考,而是来自更深层次的观察。
《天下网商》:你们曾提到,东南亚的消费者比北美对价格更不敏感,因为Temu等平台提升了北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在东南亚,消费者能接受几素这个价位的产品吗?
何志强:最初,我们也很谨慎,只敢拿国内价格最低的产品作为主推品。过程中就发现,其实是我们先入为主了,因为他们的消费习惯是不一样的。我记得在泰国看到一个外卖员,他用的手机是最新的苹果和OPPO手机,而且不少外卖员都是这种状态。
人家也是向往高品质体验的。所以他们对很多新奇体验、好产品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我们发现,像大疆那些很贵的产品,只要体验好,在那边一样卖得好。一个小风扇的价格,才哪儿到哪儿。
所以后面我们就直接在市场上推旗舰单品。反正都要做品牌出海,产品有最领先的技术,不去尝试吗?我们就往这个方向集中资源,努力了一把。我们当时想,既然旗舰单品在中国市场的反响是好的,那理论上在那边也可以。
我们看到,在中国市场反响好的产品,在美国也好,东南亚也好,他们都能接受。所以就撇掉先入为主的观念,先去做尝试。结果比想象中好,它变成那边最流行的一个单品,比在中国更流行。他们(东南亚消费者)比你想象中更期待这类产品的出现。

《天下网商》:现在海外和国内的销售额、欧美和东南亚的销售额是几比几?
何志强:国内跟海外,应该是在2:8到3:7之间。欧美占到海外的一半。
《天下网商》:海外市场是以线上渠道还是线下渠道为主?线下渠道除了商超还有哪些?
何志强:我们双线都做,线下的比例趋近一半。东南亚的苹果专卖店、iStudio这些店里面,都可以见到我们的风扇,跟苹果手机摆在一块。
《天下网商》:近期美国发布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和关税政策,如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取消、实施对等关税等,这会对几素的生意带来哪些影响?
何志强:这些影响还蛮长远的。我们的供应链布局需要考虑全球化,而不是只在国内。我们考虑在国内做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国外去承接组装等基础环节,以这种方式应对不确定性。但是说实话,没有谁能判断得准,只能说做尽可能做周全的准备。
不忘产品初心,把"当下"做到极致
《天下网商》:你们接触过资本吗?几素做到了品类第一,海外业务也很亮眼,应该是一个热门投资标的。
何志强:有,但是我们基本上都拒绝了。投资人找过来的时候,我们也真诚地跟他们说,我们现在想要专心在自己比较有确定性的事情上,不想让公司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如果资本进来,公司价值会向着更快的增速、更大的数字目标变化,你必须给别人交代嘛。但我现在的目标不是数字,而是各方面的细节——包括顾客体验的细节、技术底层的细节,能不能扎得更透。这个动机和资本是冲突的。我还是那句话,先把当下做到极致。
《天下网商》:小家电行业竞争得非常激烈,如果一些巨头型品牌入局,几素最大的胜算在哪里?
何志强:第一,每个品牌都会有各自的主阵地,不太可能投入核心资源、核心兵力部署在这个小品类里面。对我们来说,我们当下只需要做好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技术进行饱和式、压强式、极致性的投入,让它具备足够的穿透性。
第二,对这个领域的用户的共情、感知能力,需要长期的研究。这种能力无论是谁进来,都很难快速复制,因为它需要长期沉浸在用户的状态当中。
第三,我们做这个品类是有使命感的,这是我们最强的核心竞争力。你是基于一个商业行为进入这个品类,还是你真的想要改造升级这个品类,这是有所不同的。回到当下,做好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每个细节,其他的就交给未来了。
《天下网商》:小风扇品类和几素品牌,一路经历了起起伏伏。从代工到品牌化,从多品类到聚焦单一赛道,这十多年来,您最大的创业感悟是什么?
何志强:一定要走出一条活得足够久、能够穿越经济周期的路。想要活得久,首先要识别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确定的。如果不能在非常确定的路上一直走,哪里出现机会就去哪里,那我们就会变成机会主义者。机会主义者会在追逐机会的过程中,把自己给追没了。
所以我们得明确自己是谁,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如何做这件事情。把这三件事情确定了,才能走上一条长远、顺利的创业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天下网商"(ID:txws_txws),作者:天下网商,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