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我们正见证一个意义不亚于苏联解体的历史转折时刻

编者按:近日,香港大学政治学教授、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于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从香港到亚洲:解码高观投资30年增长密码”《铸就》新书分享会会上进行了约10分钟的演讲,从40年、4年、4个月三个时间段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中美关系乃至国际秩序演变的观察。观察者网整理成文,供各位读者参考。

编者按:近日,香港大学政治学教授、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于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从香港到亚洲:解码高观投资30年增长密码”《铸就》新书分享会会上进行了约10分钟的演讲,从40年、4年、4个月三个时间段出发,分享了自己对中美关系乃至国际秩序演变的观察。观察者网整理成文,供各位读者参考。

【演讲/李成,整理/观察者网 李泠】

特别荣幸能有机会点评罗兰士(Richard H. Lawrence, Jr.)先生的新书《铸就:亚洲股权投资40年》。今天上午,我刚从巴塞罗那回来,在回酒店的路上,我就琢磨着怎么在10分钟内表达我的想法。于是,我想到了40年、4年、4个月这三个时间段,想借此向您表达敬意,敬慕您这位传奇式人物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毕竟您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演讲现场

40年前的1985年,罗兰士先生从纽约来到香港,而我也在同一年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实际上,我们两人一同见证了历史的巨大变革,也目睹了中国乃至亚洲的历史性崛起。

1985年7月,当我乘坐的飞机在旧金山机场降落时,一出机场,我就被眼前的高速公路震撼了。后来,我了解到中国的电影导演、曾出演《小花》的陈冲女士也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过类似的感受。她说,初到美国时,夜晚看到汽车前灯红灯、尾灯黄灯,这是她此前在中国从未见过的景象。当时我的震撼就源于高速公路,因为那时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而如今,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占世界的60%,这无疑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