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养生,切忌盲目泄火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标志着夏季正式拉开帷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天地阳气充盈,万物进入茁壮成长的黄金期。此时,田野间蛙鸣渐起,江南梅子青黄,正是“绿树阴浓夏日长”的景色。民间也有许多与立夏相关的习俗,如秤人、斗蛋等,寓意消灾祈福、消暑祛病。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公共卫生科副主任护师袁素洁,带来节气养生秘诀。

节气三候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田间地头开始回荡蝼蛄的鸣唱,湿润土壤中蚯蚓翻松土地,藤蔓植物王瓜舒展着翠绿枝叶攀援而上。这三个物候现象生动展现了阳气升发、地气蒸腾的自然规律,提醒人们养生需顺应天地之气。

气候特点

立夏后气温呈阶梯式上升,日均温差可达10℃以上,长江流域进入“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湿热气候。人体阳气外浮,腠理开泄,易出现“暑多夹湿”,心属火,与夏季火热之气相应,常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心火上炎”症状,养生当以“三调”为核心——调气血、调阴阳、调情志。

起居养生

子午觉养神:建议遵循“早睡早起 午间小憩”的节律,清晨5—7点起床吸纳阳气,11—13点适当午休20分钟养心阴。衣着防护要点:衣物以宜散热散湿透气的织物为宜,早晚需备薄外套护住大椎、命门穴区域,女子尚需注意脐部、小腹部位的保暖不受冷,睡眠时关窗避虚邪贼风。

运动推荐:选择日出后1小时或午时前进行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太极拳“云手”等柔缓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度,谨防大汗耗损心液。

膳食调理

宜食清淡:红苋菜(清热凉血)、蚕豆(健脾利湿)、蒜苔(天然抗生素)构成“防暑三宝”;酸梅汤(敛汗生津)、莲子百合粥(清心安神)可作为佐餐饮品。注意苦瓜、苦菊等苦寒之物需配伍生姜平衡,不食或少食冰淇淋等冰冻食品,因其易伤脾阳。

药膳:酸枣仁15g、茯苓10g、龙眼肉6粒煮水代茶,适合心肾不交型失眠人群;苋菜豆腐羹:红苋菜200g焯水切碎,与南豆腐同煮,佐以少量胡椒粉温阳,此膳蕴含“红入心,白入肺”的中医配伍思想;蚕豆虾仁炒蛋:新鲜蚕豆50g搭配虾仁100g,佐鸡蛋2枚旺火快炒,适合脾虚湿困人群;蒜苔木耳炒肉片:蒜苔150g斜切爆香,加入水发木耳和里脊肉片,出锅前淋入米醋,杀菌又开胃。

情志调摄

立夏后人们易感烦躁不安,因此立夏养生需戒躁戒怒,保持精神安宁、心志安闲。曾有专家提出“夏季情志养护三字诀”:晨起观莲(清心火)、午间闻香(檀香宁神)、傍晚抚琴(疏肝气)。通过疏通心经、心包经,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特别要注意避免“五志过极”,遇烦闷时可练习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六字诀中的“呵”字诀以泄心火、宁心安神。

常见养生误区

过度贪凉:空调温度过低、嗜食寒凉冰冻之品,寒邪直中,损伤阳气。

盲目泻火:舌红少苔的阴虚火旺者少用黄连等苦寒之物,可用麦冬15g、五味子6g泡水代茶饮。

运动过激: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日常可佩戴中医香囊(藿香、佩兰等)以防暑。

夏日帷幕悄然拉开,遵循“春夏养阳”的古训,把握住立夏时节的养生黄金期,顺应节气,养出气血调和、神采奕奕的生命状态。

通讯员 苗卿 葛妍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