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旺超市战略调整:北京最后一家门店即将关闭,华北市场收缩与业态转型加速
5 月 9 日,永旺商业有限公司发布《永旺超市丰台店终止营业公告》,明确表示因业务调整,北京丰台店将于 5 月 16 日正式关闭。这一消息不仅让北京的消费者感到意外,更标志着永旺超市在华北市场布局的重大变革,其彻底退出北京市场,结束了多年来在北京的零售业务探索。

永旺华北市场布局的重大调整
永旺超市进入北京市场并非一朝一夕。回溯过往,永旺曾怀揣着宏伟的蓝图踏入这片土地,以综合百货超市(GMS)业态为先锋,试图在北京零售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其门店一度成为不少北京消费者购物的选择之一,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品类,涵盖生鲜食品、日用品、服装服饰等多个领域,力图满足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求。
然而,现实的商业环境远比想象中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永旺在北京市场面临的挑战日益凸显。高租金成本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断压缩着利润空间。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商业地产价格居高不下,门店租赁费用成为沉重负担。人力成本的持续攀升也让永旺倍感压力,招聘、培训和维持员工队伍的支出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本土商超如永辉、物美等迅速崛起,凭借对本地市场的深刻理解、广泛的供应链网络和灵活的营销策略,在竞争中占据了上风,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使得永旺门店的盈利能力持续承压。
在此之前,永旺在北京市场已历经多次收缩调整。多家门店相继关闭,而此次丰台店的关闭,更是将这种收缩态势推向了极致。如今,北京消费者手中持有的永旺积分卡、购物卡,已无法在本地使用,只能前往天津与燕郊的 5 家门店消费,这无疑给北京的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从侧面反映出永旺在北京市场战略的彻底转变。
而永旺在华北地区的经营重心,也随之转移至天津和河北燕郊。目前,天津泰达店、中北店、梅江店、津南店及河北燕郊店这 5 家门店,成为永旺在华北地区仅存的据点,承载着永旺在这片区域继续发展的希望。
虽然永旺在北京市场遭遇挫折,但在天津和燕郊的 5 家保留门店,正努力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目前,这些门店仍以综合超市为基础业态,但已悄然发生变化,逐步向中小型食品超市(SM)倾斜,展现出永旺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应变。
以天津部分门店为例,近年来,生鲜专区得到了显著增设。在这些门店中,生鲜区域的面积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从新鲜的蔬菜水果到各类肉禽蛋奶,一应俱全。而且,这些生鲜产品注重品质与新鲜度,不少蔬菜和水果直接从产地直采,肉类产品也严格把控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新鲜的食材选择。
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永旺借助数字化手段,通过 " 永旺到家 " App 提供即时零售的配送服务。消费者只需在手机上下单,即可享受商品配送到家的便捷服务,配送范围覆盖周边社区,配送时间也不断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这种向中小型食品超市转型的策略,有其内在的逻辑。
一方面,生鲜品类作为高频消费领域,具有较强的引流作用。消费者为了购买新鲜的食材,往往愿意选择距离较近、商品品质有保障的超市。永旺通过强化生鲜专区,能够吸引更多周边社区居民前来购物,增加门店的客流量。
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超市在运营上更为灵活,面积相对较小,选址更容易,能够更好地贴近社区,满足居民日常购物的便利性需求。而且,在成本控制上,相较于大型综合百货超市,中小型食品超市的租金、人力等成本更低,有利于提升门店的盈利能力。
通过这些调整,永旺试图在华北保留的市场中,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聚焦广东与华中,加速业态转型
尽管永旺在华北市场经历了收缩调整,但其在中国内地的业务版图依然庞大。根据最新数据,永旺在中国内地运营的门店总数仍超 150 家,不过,其战略重心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区域收缩与扩张并行的态势。
广东大湾区一直以来都是永旺的核心市场,如今更是成为其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目前,该区域的门店数量已达 38 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2025 年,广东大湾区新增了 5 家门店,展现出永旺对这一区域的坚定信心和大力投入。在新店的业态选择上,永旺有着清晰的规划,超 70% 的新店为社区型食品超市。
这种社区型食品超市聚焦于生鲜与高频消费品,紧密围绕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生鲜产品的丰富多样和高品质,满足了居民对食材新鲜度和安全性的追求;高频消费品的充足供应,如各类日用品、零食饮料等,让居民能够在短时间内便捷地购买到所需物品。
通过这种精准的定位,永旺进一步巩固了在广东大湾区的市场地位,与社区居民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提升了消费者的忠诚度。
华中地区,尤其是湖北武汉和湖南长沙,则正成为永旺扩张的新兴战场。
湖北武汉,永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已有 4 家永旺梦乐城。而且,永旺的野心不止于此,计划在 2030 年将武汉的永旺梦乐城数量增至 7 家。
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永旺梦乐城融合了超市、亲子娱乐与餐饮品牌等多种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站式的消费体验,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消费需求的人群。
在湖南长沙,永旺的发展同样迅速。2024 年 9 月,长沙首家永旺梦乐城开业,这一项目的落地,标志着永旺正式进军长沙市场。并且,永旺制定了宏伟的目标,计划在 5 年内覆盖全省 5 家门店,通过不断拓展门店数量,提升品牌在湖南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华中地区的消费潜力。
在全国门店布局调整的同时,永旺的业态调整也在加速推进,从传统的大卖场模式向社区化、体验化转变。
综合百货超市(GMS)曾是永旺在中国市场的重要业态之一,但如今因成本高企等问题,正持续收缩。这类大卖场虽然商品种类齐全,但运营成本高昂,包括大面积的场地租赁费用、众多员工的人力成本以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等。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盈利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因此,永旺仅保留了部分位于核心区域、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和客户基础的 GMS 门店,以维持品牌形象和满足部分消费者的特定需求。
与之相反,食品超市(SM)成为了永旺扩张的主力业态。食品超市面积更小,选址更为灵活,可以更深入地渗透到社区之中。其聚焦生鲜与预制菜等高粘性品类,具有独特的优势。
生鲜产品的即时性消费特点,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在距离较近的超市购买,食品超市的社区化布局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而预制菜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永旺通过在食品超市中丰富预制菜的品类,提供多种口味和菜品选择,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上班族和家庭消费者。这些高粘性品类的经营,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到店频率,还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永旺梦乐城作为另一种重要业态,在全国已布局 24 家。它不仅仅是一个购物场所,更是一个融合了多种业态的消费综合体。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在永旺超市购买到各类商品,同时还能享受到亲子娱乐设施带来的欢乐时光,如儿童乐园、亲子互动游戏区等,为家庭消费者提供了亲子互动的空间。
此外,丰富多样的餐饮品牌汇聚一堂,涵盖了中餐、西餐、快餐、特色小吃等多种类型,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口味需求。这种多元化的业态组合,重点拓展二线城市,如武汉、长沙等,正是看中了这些城市不断增长的消费能力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永旺梦乐城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消费体验,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成为永旺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

图为星沙永旺梦乐城里部份餐厅
战略转型:数字化与供应链优化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永旺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其中数字化与供应链优化成为关键举措。
在数字化时代,线上购物已成为消费者购物的重要方式之一。永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 " 永旺到家 " App 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并积极与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合作,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购物体系。
" 永旺到家 " App 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界面,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商品、下单购买,涵盖生鲜、日用品、食品等各类商品。而且,该 App 不断优化配送服务,通过与专业的配送团队合作,实现了快速配送,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目前已覆盖 3 公里内的社区用户。同时,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永旺的线上业务覆盖面。这些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成熟的配送网络,永旺借助平台的优势,能够将商品送达更多消费者手中。
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永旺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便利性,还增加了销售额。2025 年,永旺线上订单占比预计提升至 25%,这一数据充分显示了其线上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的初步成效。
自有品牌是永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手段。永旺推出的 " 特慧优 " 系列商品,涵盖了食品、日用品等多个品类。在食品领域,包括各类休闲零食、粮油副食、冷藏食品等;在日用品方面,有家居清洁用品、个人护理产品等。
为了提升 " 特慧优 " 系列商品的竞争力,永旺通过供应链优化来实现价格优势。永旺直接与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确保产品品质符合消费者的期望。
通过这些措施," 特慧优 " 系列商品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且,自有品牌的发展有助于永旺提升毛利率,减少对第三方品牌的依赖,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
永旺设定了宏伟目标,计划在 3 年内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升至 30%,通过不断丰富自有品牌产品线、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推广力度,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永旺强调区域深耕与差异化竞争。在广东、华中地区,永旺强化 " 社区生活中心 " 的定位,以高频品类如生鲜作为吸引客流的核心。
通过打造高品质、新鲜度高的生鲜专区,吸引周边社区居民前来购物。同时,永旺联动永旺梦乐城的娱乐业态,形成协同效应。例如,家长在永旺超市购物的同时,可以将孩子送到永旺梦乐城的儿童乐园游玩,购物结束后,一家人还可以在梦乐城的餐饮区就餐。
这种业态联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消费者在永旺商业综合体中的停留时间,还提升了消费粘性,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永旺作为日常消费的场所。
通过这种区域深耕和差异化竞争策略,永旺在当地市场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进一步巩固了市场份额。

轻资产化与效率优先
永旺当前的一系列调整,深刻反映了外资零售在华普遍面临的挑战。在过去,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优质的服务,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外资零售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重资产模式下,高额的租金、人力成本等负担,使其在面对本土灵活业态时,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本土零售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市场变化,通过灵活的选址、多样化的业态组合和精准的营销策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永旺未来的战略路径逐渐清晰。
首先,退出高成本的一线城市,聚焦社区化、轻量级门店,是其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在一线城市的门店布局,避免高昂的商业地产租金和人力成本支出,转而将资源集中投入到社区型门店的建设和运营中,更好地贴近消费者,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
其次,强化区域密度,在广东、华中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在核心区域增加门店数量,优化门店布局,实现供应链、物流配送等资源的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同时,借助规模优势,增强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获取更优质的商品资源和更优惠的采购价格,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最后,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深入,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供应链效率。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偏好,精准预测市场需求,优化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减少库存积压和缺货现象。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永旺北京丰台店的关闭就像一个缩影,不仅深刻反映了其在华北市场的收缩态势,更是传统外资零售巨头在华战略转型道路上的关键一步。从曾经追求 " 大而全 " 的综合百货超市业态,到如今转向 " 小而精 " 的社区型食品超市等业态;从一线城市的全面布局,到聚焦区域深耕,永旺的每一步调整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虽然永旺的调整能否帮助其成功突围仍需时间的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贴近社区、强化体验与数字化赋能,已成为当下零售行业发展的不可逆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即时刘说 ",作者:柯不楠,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