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世航智能创始人陈晓博:水下机器人是一个长期坚持有价值的产业

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在宣布 " 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 " 之后,如今却领投了一家水下机器人公司。

5 月 16 日消息,钛媒体 AGI 获悉,水下机器人公司世航智能近期连续完成天使 + 轮和 Pre-A 轮 5000 万元融资,天使 + 轮由招商局集团招商启航资本领投,Pre-A 轮由金沙江创投、云泽资本联合领投,老股东昆山天使基金持续跟投,吴中金控、鞍羽资本跟投,鞍羽资本担任公司长期独家财务顾问。

这是世航智能成立近两年的第三轮融资。

谈及融资原因,世航智能创始人、CEO 陈晓博 15 日对钛媒体 AGI 表示,作为国内领先的水下机器人公司,世航智能在研发层面就有非常深的技术积累,但是到产业化过程中需要不断针对应用场景进行迭代,使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智能。同时,世航智能在 0-300 米层面已经商业化并已产生销售收入,但深海机器人 Ocean X 系列还是需要研发投入,实现技术落地。

" 所以,我们在公司内部叫应用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应用的主要是现在船舶清洗场景和并进行技术迭代,因为我们是做的水下通用机器人,不同的作业模块要适应更多场景方向,资金还会投入大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层面,我们定位是解放 0 到 1 万米深海的超级生产力。研发投入、市场应用场景扩展等层面不断生根,瞄准占地球 70% 以上水域和海洋的巨大潜力。" 陈晓博表示。

世航智能创始人、CEO 陈晓博

水下机器人也是具身机器人的一种,是一种工作于水下的作业机器人,相比空中和陆上,环境更复杂、难度更大。

据统计,海洋占了地球 70% 的面积,但目前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只有 1%。人类潜水的极限深度才 300 米,而海洋深达万米。这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海洋的开发,甚至对它的了解。同时,中国的海岸线总长 3.2 万公里,全球前五。中国造船年产量和航运量全球第一。全球前十大港口里,有七个在中国。但中国海洋高端工程核心设备自给自足率不到 5%。

世航智能公司成立于 2023 年。

在此之前,世航智能创始人陈晓博毕业于哈工程和西工大,28 岁就获得了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还曾连续三届获得中国机器人大赛冠军,35 岁就成为正高级工程师,曾被评为 " 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 ",迄今拥有 18 年的实践经验。他主导研发了全国首台商用水下清洗机器人和国内首艘某型水面无人装备。

" 最早我同时做空中无人机和水下机器人,但因为爱好,以及对海洋探索水下探索的痴迷,我开始专注于水下。我主持了 20 余项国家和国防的重大的科研计划,基本都是项目负责人或者是技术负责人。然而,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感触,我们当时做的很多技术都挺好的,很多指标都是国内第一、国际第一,但项目一旦结题就戛然而止了,它没有进一步产业化,我觉得(产业化)这样才能对整个行业产生更大价值。我发现产业化和产品化层面,我们跟国外差距还比较大。" 陈晓博告诉笔者,2016 年,他回国后开始推动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升级和产业化应用。

除了创始人,世航智能核心团队大部分都出自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利部、中科院等具备学科优势的科研院所和单位。目前世航智能团队总规模不到 100 人。

技术层面,世航的水下机器人首次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稳定、高速、全自由度作业,包括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导航系统、防水密封系统、动力布放系统六大系统全面自研。因此,公司创立不到两年,就拥有水下机器人、智能船艇等相关知识产权 150 余项。

同时,公司还自研全自由度姿态控制算法,适应 3 节及以上海况作业,抗流能力全球范围处于领先,而公司的机器人突破深、远、长时、恶劣环境极限,可在 0 米至 1 万米海洋作业,可应用于无人船舶、运输、清洗、资源勘测、基建维护等多个水下场景。

商业化层面,世航首款水下清洗机器人 " 虎鲸 " 已投入商用一年多时间,合作客户包括中国华电科工集团等高可靠特种行业、航运公司、港口集团,深受客户好评。据悉,公司去年收入实现翻倍增长。

陈晓博向笔者表示,虎鲸水下机器人是整个行业作业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清洗率最高的解决方案,它比国外同类产品效率高 3 倍,成本却只有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

事实上,水下机器人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准入门槛较高,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数量较少,市场格局较为分散,集中度低,尚未形成集聚效应,技术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而水下机器人行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海洋资源开发和推动水下机器人发展背景下,国内水下机器人企业将不断增加,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据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运营现状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水下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 110.2 亿元,预计到 2027 年,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 400 亿元。

在陈晓博看来,人用不同工具来从事不同的生产力工作,拿电脑写作编程,拿锤子敲钉子,世航智能先造出通用化水下机器人,然后再拿不同作业工具去做海洋更多任务,通过技术、场景、产业的积累,最终希望形成领先的通用水下机器人产品。

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他总结了一个 " 机器人三定律 ":1、要做人干不了或极其危险的事;2、要做人效率低的事儿(效率 10 倍以上);3、要做人成本高的事儿(成本一半以下)。如果上述满足两条,那么可以做;如果三条都满足,说明是强刚需,洗船就是一个 3 条都满足的场景;如果满足一条,说明是伪需求(技术迭代降本增效到起码满足两条才能启动市场化);如果三条都不满足,说明是需要继续迭代。

" 我举个例子,手机最早是大哥大,当时非常重、非常贵,但那个时候也有市场,随着技术创新,它相对越来越便宜、效率速度越来越高,普及率就会越来越高。一个产品随着技术迭代、成本降低、效率的提升,它的市场空间是倍增的。" 陈晓博称,水下机器人就是要做海洋里的 " 超级生产力 "。

谈到 AI 大模型,陈晓博表示,过去几年,世航一直在水面和水下机器人层面做很多强化学习、控制算法等。随着大模型、端对端技术不断演进,并且与机器人技术有效结合。" 我相信会让整个水下机器人生态在不同的新环境、新场景下的能力不断提升。"

对话最后,笔者向陈晓博问了一个灵魂问题:长期的技术主义,和短期的资本、市场思维,如何取得平衡?

陈晓博表示,大家应该对机器人行业抱有耐心,期待技术不断迭代、效率能力不断提升,让机器人去做一些人做不了的事情,更早实现商业化,从而解决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效率问题。他强调,水下机器人是一个长期坚持有价值的产业。

" 我希望每一个创业者都不是因为什么热就做什么。不管做哪些事情,哪个行业,它都需要长期投入,做好’坐冷板凳’心理准备。拿我来说,其实我做水下机器人已经 18 年,这个过程中沿着这条路,看着行业每个技术路径的演进,从核心零部件开始自研,直到这几年,我们才做出真正在海洋里稳定生存的通用性机器人。它是一个非常长周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创业者)要沿着一个方向,思考如何把事情做的更有价值。如果让我给行业提建议,不要为了通用而通用,而是想想通用产品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前在特定场景、垂直应用层面它(机器人)有更大价值。我相信更好的未来,长期来看,智能化、AI 等技术能力,将让机器人进入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陈晓博表示。

据透露,世航智能将于今年四季度发布 OceanX 系列新品。

世航智能方面强调," 水下机器人,是海洋经济中的超级生产力。世航公司希望带领中国科技崛起,共建海洋强国。"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