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又抬头?钟南山发声,这份防护指南请收好→

近日,新冠相关话题再次登上热搜,引发关注。中疾控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检出率,已经超过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成为第一位。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接受采访,对新冠病毒流行趋势做出最新判断。 “这一轮新冠感染整体上可防可控,不必恐慌。”钟南山提醒,对于部分65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来说,存在一定危险,建议感染者要在48小时内尽快服用特效药,避免发展成为重症。这一轮新冠病毒流行形势会怎么变化? 钟南山预测,目前仍处在爬坡阶段,预计6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6至8周时间。

据了解,此次流行的毒株为XDV毒株,毒株致病力与免疫逃逸能力如何?端午节假期即将到来,普通公众如何做好健康防护?记者采访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新冠再抬头?

属周期性波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发布的2025年4月(第14周—18周,3月31日—5月4日)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4月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趋缓。

李侗曾介绍, 自2023年以来,新冠呈现了每隔半年到一年会出现流行小高峰的周期性波动特点,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存在这样的周期性波动。“就北京而言,今年3月流感季结束后,新冠检出率开始增加,4月底和5月上旬达到高峰, 5月中旬开始呈缓慢下降趋势,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假期,出行聚会增多,新冠感染或呈小幅上升趋势。

变异毒株XDV致病力

无明显变化

李侗曾分析, 新冠再抬头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与上次新冠小高峰时间间隔较长。“我国大部分地区上一波流行是在2024年的7、8月份,之前是2024年2月份。很多人上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是半年前甚至一年前,体内针对新冠的抗体已经明显下降,也就是说人群中有很多人已经成为易感人群,他们的抗体水平相对较低。”

李侗曾说, 第二个原因则是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虽然目前仍然是奥密克戎框架下的变异株,但是新流行的毒株是XDV毒株的亚分支,名为NB.1.81,有研究人员发现 新的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更强。”李侗曾补充说,五一假期人员流动、旅游探亲等频繁,外加天气变热之后,口罩佩戴率减少,这些因素综合促进了近期流行小高峰。

不过,李侗曾介绍,该变异株在致病力和临床表现上都没有发生变化,症状仍然是发热、咽痛、咳嗽,会有乏力肌肉酸痛的症状,少数人可能还有味觉嗅觉减退的症状。致病力没有变强,大部分人的中低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并未像流感那样明显。总体来说症状比流感轻一些,危重症病例很少见。大部分重症病例可能是免疫力低下以及慢性基础疾病,因此临床表现与以前没有区别。”

高风险人群需警惕

可服用抗病毒药物

李侗曾认为,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做好个人防护依然是当下的关键;对于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怀疑感染新冠,需要尽早做核酸或者抗原检测,尽早诊断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重症风险。同时,做好病情变化观察,如果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胸闷憋气、呼吸急促、喘憋等严重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李侗曾强调, 目前重症高风险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例如,肿瘤晚期患者在接受肿瘤放化疗和器官移植后,使用了免疫抑制药物,或者慢性呼吸道疾病较严重的老年人,一旦患新冠仍然有重症风险,这些人群需要特别做好防护。另外, 孕妇在孕晚期或者刚生产完的哺乳期产妇,感染新冠之后,重症风险高于普通人群,也需要做好防护工作。”李侗曾提醒

据了解,目前,针对新冠的特效药,即抗病毒药物,有两大类,分别是RdRp抑制剂和3CL蛋白酶抑制剂。李侗曾介绍,目前我国在两类抗病毒药物中都有国产药物并且已经纳入医保,主要针对老人、慢性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目前18岁以下的儿童和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不建议使用。“建议重症高风险人群使用抗病毒药物;对于普通中年青年人群,如果没有重症高风险因素,通常只需对症治疗即可。” 端午假期即将来临,李侗曾提醒,公众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尤其是有出行打算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