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夜宵之王,如今却无人问津
夏日炎炎,夜幕降临,城市的街头巷尾本该弥漫着小龙虾那麻辣鲜香的气息。
曾经,小龙虾可是夏季夜宵的绝对王者,一年比一年畅销,那火爆程度,堪称夜宵界的 " 顶流明星 "。
可如今,却隐隐传出 " 小龙虾没人爱了 " 的疑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过去十年,要问夜宵界谁最火,小龙虾绝对榜上有名。
巅峰时期的小龙虾馆,从下午就开始热闹起来,一直持续到凌晨,座无虚席,食客们大快朵颐,享受着这独特的夏日美味。
然而,最近小龙虾产业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各地小龙虾价格大幅下跌,虾农们卖虾时满脸愁容,甚至一边卖一边抹眼泪。
据三农网报道,杭州水产市场中,规格小龙虾的价格从三月初的每斤 40 元,一路跌至 17 元,跌幅超过 50%。
电商平台虾谷 360 的数据也显示,四月中青钱虾价格从每斤 37 元跌至每斤 15.5 元,近乎腰斩。
这价格跌得如此厉害,让虾农们心疼不已。
可奇怪的是,当虾农们含泪清塘时,小龙虾的日销量却从 1 万斤猛涨到超过 10 万斤。
大把的普通菜馆和烧烤大排档纷纷加大了小龙虾的供应量,电商平台上的 99 元 6 斤的超低价套餐更是卖得火爆。
消费者嫌贵,虾农卖不上价,小龙虾餐厅也叫苦不迭。这就让人纳闷了,卖小龙虾的钱到底被谁赚走了呢?
曾经风光无限的小龙虾产业,如今为何会陷入这样的困局?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产业秘密呢?
小龙虾的 " 前世今生 ":从工具虾到夜宵顶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每年夏天都制霸中国夜宵摊的顶流美食——小龙虾,其实并不是本土物种。
它的祖先在 90 年前刚来中国时,只是个给牛蛙当饲料的工具虾。
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日本这个隔壁邻居,因为钟爱生食牛蛙,开始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引进克氏原螯虾给牛蛙当饲料。
日本人海鲜资源丰富,压根儿就没想过这玩意儿还能给人吃。
不久之后,一小撮在虾生中不得志的小龙虾,跟着日本商船跨越东海,沿着长江一路向西,从此在中国安了家。
早期的小龙虾在中国那可是相当 " 卑微 ",连长江边的农民捞到它,都直接丢去喂鸭子,根本没人稀罕吃。为啥呢?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穷,谁愿意费半天劲,就为了吃那一点点肉呢?更别提是在连大闸蟹都没人吃的江南地区了。
小龙虾就这么在中国默默地 " 潜伏 " 着,等待着它的 " 逆袭 " 时机。
转机出现在 1983 年,当时中科院的戴云教授一拍大腿,发现这个虾繁殖快,规模养殖能赚钱啊。
于是,他号召农民规模化养殖小龙虾,湖北和江苏的稻田里开始出现了 " 虾稻共生 " 的模式。
不过,直到 90 年代,小龙虾才真正出圈。
这十年间,湖北潜江大排档老板李大军研发了油焖虾,江苏盱眙的调料店老板徐建忠捣鼓出了十三香小龙虾。
这两大神奇口味一出现,彻底 " 炸翻 " 了吃货圈,江湖上甚至为了谁才是小龙虾的原产地吵翻了天。
如果说口味是小龙虾爆红的导火索,那养殖技术就是背后的 " 核动力 "。
2000 年前后,湖北农民刘主权搞出了 " 虾稻连作 ",一亩稻田增收超 5000 元。
小龙虾产量从 2003 年的 5 万吨,一路飙升到 2016 年的 88 万吨,直接碾压了小龙虾的老家——美国。
美国科学家舒馨娅更是个狠人,与陶中虎发明了人工诱导繁殖技术之后,小龙虾开始疯狂产卵。
湖北潜江一个育苗基地就能年产虾苗 10 亿元,承包了全球 60% 的小龙虾需求。
2010 年之后,移动社交外卖平台兴起,小龙虾成为网红美食,需求大爆发,虾价飞涨。
北京簋街的胡大饭馆一天能卖出 7 万只虾,食客们甘愿排队 3 小时。
外卖平台数据显示,晚上 8 点到 10 点的小龙虾订单占全天 70%,配可乐啤酒才是灵魂。
更绝的是,小龙虾自带 " 社交封印术 ",双手剥虾,没法玩手机,只能专心唠嗑,年轻人直呼这才是真正的团建神器。
资本也闻风而动,2016 年,全国冒出了 10 万家小龙虾店,北京大虾来了、上海虾烤等品牌融资过亿。
连瑞典人看了都羡慕,他们的龙虾节居然被中国人玩成了日销过亿的生意。
小龙虾就这样一路高歌猛进,从无人问津的工具虾,摇身一变成为了夜宵界的顶流明星。
产业困局:狂热盛夏的戛然而止
然而,正所谓盛极必衰,属于整个小龙虾产业链的狂热盛夏在 2024 年戛然而止。
据统计,去年国内小龙虾专卖店数量虽然维持在 7.3 万家,但客单价却从 120 元跌落到 90 元,市场竞争激烈,狼多肉少。
更残酷的是,烧烤店、湘菜馆甚至火锅店都杀入了小龙虾战场。
有的烧烤店推出了 97 元 5 斤还送配菜的套餐,直接把小龙虾做成了引流工具。
在这场混战中,坚持品质路线的品牌活得战战兢兢。
像武汉肥肥虾庄,用 8000 以上的活虾,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出 5 到 7 元,用单日消耗 25 吨小龙虾的代价,换来了虾够大、肉质 Q 弹的口碑。
但这样的硬气需要真金白银支撑,肥肥虾庄在大众点评的一款私人团购套餐价格近 500 元,而隔壁大排档的同规格套餐可能还不到 200 块。
这种分化也印证了经济学家所说的 " 中间层塌陷 "。
高端品牌靠供应链和品牌溢价收割中产,低端玩家用价格战血洗市场,而曾经的中坚力量比上不足,比下也没余,正在失血而亡。
预制菜的突袭更是让战场雪上加霜。
截至 2023 年,调味小龙虾已经占到了加工总量的 29%。
近两年里,包括安井食品在内,越来越多的大型食品企业都开始加速布局小龙虾预制菜和即食产品。
通过开发真空调味包、半成品龙虾尾等预制菜,扩大消费场景,以提升附加值,稳定出货。
美团小象超市的冷冻麻辣小龙虾可以卖到 21 块 41 斤,罗永浩一场直播就能卖出 8 万份微波炉小龙虾。
当消费者发现 49.9 块就能在家实现小龙虾自由,那些承担着高房租、高人工的实体门店突然就成了产业链上最脆弱的环节。
回望近十年的小龙虾产业的狂飙史,走势像极了一条抛物线,爬升快,下坡也快。
2016 年资本涌入催生了 90 天回本的 " 神话 ",2020 年疫情冲击加速行业洗牌,2024 年则迎来产能过剩的终极考验。
数据显示,小龙虾企业注销吊销量在 2023 年就已经高达 1690 家,创下五年新高。而存活下来的玩家,正陷入更深的内卷。
困局背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失衡
小龙虾产业陷入困局,背后更深层的矛盾其实在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失衡。
从 2016 年到 2022 年,小龙虾单价累计上涨 380%,吸引了大量投机者入场。
但是近三年间,一方面是养殖技术的进步,比如钱江已经构建起了四季有虾模式;
另一方面是产需扩张,比如广西、四川等地的龙虾养殖面积激增,彻底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
市场从来都是跟着价格走的,最先倒下的永远是信息滞后、抗风险能力弱的小散户。
在这条产业链上,养殖户承担着自然风险,比如天气变化、病虫害等,都可能影响小龙虾的产量和质量。
餐饮店则背负着市场风险,价格波动、消费者口味变化等,都可能让他们的生意受到影响。
传统的中小型经销商也正面临着产地直发加次日达电商模式的冲击,被迫转型深加工或者社群预售,利润越摊越薄。
而掌握了主要渠道和资本的大型中间商却能旱涝保收,钱都流向了最不缺钱的地方。
2024 年,小龙虾加工企业利润回升 14.8%,餐饮端却面临着旺季缩短、淡季难熬的困局。
这种结构性问题其实也注定了小龙虾产业的周期性阵痛。
破局之路:产业转型的必然方向
不过,各行各业都一样,即便是再难打的逆风局,也永远都有能最快找到出口的破局者。
在江苏盱眙,有养殖户已经开始搞龙虾和螃蟹混养事业,把部分虾塘改养大闸蟹。
由于小龙虾价格总是坐过山车,趁早搞一搞第二增长曲线,也算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湖北多地也开始结合水域资源,发展到虾加乡村旅游综合模式,推动吃虾成为旅游体验的一部分,跟酒店、文旅行业的兄弟们捆绑在一起团战。
当然了,也还有一部分小龙虾产区尝试发力电商,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如果做成了,说不定可以像钱江小龙虾一样打响地方品牌。
就算做的一般,至少多卖一只是一只,这种自救其实也是整个小龙虾产业转型的必然方向。
不管是前端的养殖还是后端的餐饮,野蛮生长的红利期结束了,未来必须转向精耕细作。
头部品牌的行动更值得玩味,肥肥虾庄开始把湖北菜、牛蛙加入菜单,成都豪虾传也开始引入甲鱼烤鱼,甚至连预制菜企业都在研发小龙虾披萨、龙虾拌面,想尽办法丰富菜单。
这些创新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当品类生命周期进入衰退期,多元化才是活下去的筹码。
政府助力:为产业保驾护航
政府也没有坐视不管,2024 年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也提到了要加大力度提高对虾农的扶持和帮助。
江西把小龙虾基地建设补贴翻倍,湖北投资 3 亿元打造产业基地,吉林松原的前郭县甚至开始推广寒地小龙虾养殖技术了。
这些举措无疑为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政府的支持不仅可以帮助虾农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还可以促进小龙虾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小龙虾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小龙虾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拓展市场。
结语
穿越周期,适应不确定性。
这个夏天,当消费者抱着 10 元 1 斤的小龙虾大快朵颐的时候,大概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份廉价美味的背后,是无数虾农破碎的致富梦和整个产业踉跄前行的身影。
如果往大了说,当下小龙虾产业的困境,又何尝不是中国无数农产品周期的缩影呢?
资本催熟、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价值扭曲,这些问题在很多农产品产业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前两年的阳光玫瑰是,今年的蓝莓和小龙虾也是,下一个跌落神坛的农副产品又会是谁呢?
狂欢终将落幕,而那些穿越周期的幸存者,必定是早早学会了适应不确定性的人。
对于小龙虾产业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不断进行产业转型,优化产业链价值分配,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才能在这场周期性阵痛中实现突围,重新找回昔日的辉煌。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小龙虾产业能否在困境中涅槃重生,再次成为夜宵界的顶流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