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智造升级 广安邻水县解锁县域经济新密码

近年来,广安邻水县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为重点,持续夯实县域经济底部支撑,走出了一条具有邻水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破除城乡二元壁垒 绘就城乡融合新画卷

走进邻水县丰禾镇,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风扑面而来。热闹的集市上,商贩们吆喝声此起彼伏;优美的风景中,游客们流连忘返;丰富的休闲方式,让居民们乐享其中。作为四川省首批百强中心镇和邻水县域的副中心,丰禾镇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潜力和无限活力。

丰禾镇的蜕变,是邻水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优镇兴乡战略,着力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不断完善“1 5 16”新型城镇体系,持续推进中心镇“六个一”提质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城镇,让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为打通城乡之间在人、地、钱等资源配置上的壁垒,邻水县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持续巩固拓展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成效,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观音桥镇大安寨村的变迁,就是这一改革的生动写照。该村积极探索构建起“农户 专业合作社 支部”的集体经济利益共享机制,通过“村社联合”的方式,自主发展了900余亩蜜柚产业,并建立了“5311”利益分配机制(集体经济收益的50%作为入股群众分红,30%用于来年再生产,10%作为困难群众帮扶基金,10%作为村集体支配资金),确保产业收益农户占大头,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如今,村民们不仅可以通过务工增加收益,还能享受到产业分红带来的实惠,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据统计,2024年,邻水县安排衔接资金1.79亿元,实施了123个产业就业项目,开发了6392个公益性岗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项目52个,惠及群众2728人,人均增收4847元,16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0万元以上,丰禾镇关口村更是荣膺全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十佳建设成效显著村。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日,走进位于广安高新区的四川赛特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工人师傅们正熟练地操作着各类智能化设备进行新产品的生产。这里,是邻水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24年,我们投资了1000余万元进行‘智改数转’,升级智能化控制系统,打造智慧物流系统,搭建智能制造可视化云平台。”该公司综合部主管李小庆自豪地介绍,“通过升级改造,公司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用工节约了50%,综合成本降低了约10%。”

邻水县深知,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走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因此,该县不断健全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开展企业创新发展行动、优势品牌培育行动、产业链条提升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园区数字化建设,深入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和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同时,引导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建链强链方面,邻水县也下足了功夫。该县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和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建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含动力电池)“建圈强链”推进机制,推动更多的零部件企业进入重庆主机厂的一、二级配套目录,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邻水县实施了设备更新项目48个、“智改数转”项目31个,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了67.7%、99.9%。

除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邻水县还深入实施“服务 ”和“消费 ”行动,不断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效发展。通过推进特色街区提档升级,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品牌经济等新型业态,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提升消费品质。

去年,该县累计发放惠民消费券75.4万元,带动市场消费18亿元;160户市场主体参与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兑付奖补资金2100余万元,惠及家庭超3万户,拉动汽车、家电、家居家装消费4.1亿元。

此外,该县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还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围绕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构建“研发在重庆、生产在邻水”的链式配套产业生态模式。

在财税金融改革方面,邻水县亦不断深化探索,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肖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