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者进,创新者强,传承者远|山东电力工匠以坚守点亮时代匠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令茹 通讯员 刘瑞雪 济南报道
在山东电力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创新为刃破解技术壁垒,以担当为盾守护电网安全,以传承为种培育匠心火种……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勾勒出新时代电力工匠的共同剪影。
创新是刻在山东电力人基因里的“主动电流”。
任杰是国网莱芜供电公司济南莱电新源投资有限公司稽查班的电工,对于任杰来说,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创新始于一次疼痛:20多年前抄表时被表箱划伤,促使他发明“电表小板凳”,从此实现了不开箱抄表。从这个“铁皮小装置”起步,他累计拿下36项专利,其中配电计量远程控制安全费控柜创效6827万元,让“工人搞创新”成为现实。
图为任杰
而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扎根电力运维一线11年的孙晓兰,其创新成果创造了变电运维的“晓兰纪录”。面对49座变电站运维压力,她主导的《鹰眼诊断术》在国网5000多个项目中突围,斩获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金奖,这套系统让设备缺陷识别效率提升40%,推动青岛智能巡检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图为孙晓兰
电力人的担当,是编织安全网、责任网的执着。
程平是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德州电厂检修部主任技师、焊工班班长,入职31年来,他曾在炉膛内40℃高温下3小时完成焊接;在百米高空悬空50小时修复风机部件;更是在航天朱雀2号发动机软管焊接中,以108次试验攻克承压难题,让关键部件安全性能大大提升……一位电力人的担当,在一个个工作场景中淬炼蝶变。
图为程平
一人成匠是微光,众人成匠是星河。截至目前,程平的《程平工作法》已经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成为多所高等院校的教材,其工作室8年间培养50余名高技能人才,更是将焊接技艺传授给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他说,“作为电力人,我要让更多‘新兵’成为行业尖兵”。
“创新要像水滴,滴穿‘工人只懂干活’的偏见”,这是任杰常说的一句话,他牵头成立的“水滴创新工作室”已培养22名徒弟,其中8人晋身管理岗,7人成为班组长,团队获“全国百强班组”。
从市井表箱到航天工程,从变电站到深海设备,任杰、孙晓兰、程平以创新为刃、担当为盾、传承为种,在电力一线耕耘出属于劳动者的荣光。作为山东电力人的缩影,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证明:平凡岗位的创新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