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软糖、发霉面包、塑料片月饼、带血创可贴粽子……来伊份下一步会怎么恶心你?
端午节前,来伊份因粽子中发现 " 带血创可贴 " 引发食品安全危机。本分析将从事件经过、品牌损伤维度、历史案例对比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事件概况与时间线梳理
事件爆发(5 月 7 日 -5 月 10 日)
江苏宿迁苏女士于 5 月 7 日在线下门店购买来伊份蜜枣粽,5 月 10 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视频称在粽子中发现 " 带血创可贴 ",并强调异物是喂食孩子时发现的。视频迅速引发关注,当日涉事产品在电商平台下架。
初期回应不足(5 月 10 日 -5 月 11 日)
消费者向 12315 投诉后,来伊份客服最初仅表示 " 未接到反馈 ",直至 5 月 11 日才回应称 " 正在进行内部排查 "。此阶段被舆论批评为 " 敷衍 "" 反应迟缓 "。
正式声明与措施(5 月 12 日)
来伊份于 12 日凌晨发布抖音公告,承认事件并采取以下措施:
全面下架涉事批次蜜枣粽
承诺承担消费者检查与治疗费用
开放退换货并给予额外补偿
强调生产环节中员工伤口管理规范(如使用专用蓝色金属创可贴和食品级手套)
但公告未提供异物实物检测结果,且代工方五芳斋的关联性未明确说明。
品牌损伤的核心维度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
同类问题频发:此前来伊份曾多次因 " 毛发软糖 "" 发霉面包 "" 塑料片月饼 " 等事件引发争议,2025 年还出现 " 过期坚果 " 问题。此次事件进一步强化了消费者对其代工模式品控能力的质疑。
代工模式风险暴露:涉事粽子由五芳斋代工,尽管五芳斋否认责任,但消费者对代工链条的监管盲区产生强烈不信任。
舆情传播的放大效应
节日敏感期叠加:端午节前是粽子销售高峰期,事件在消费旺季爆发,直接冲击品牌销售与市场占有率。
母婴群体情绪共振:受害者以 " 宝妈 " 身份发声,结合婴幼儿食品安全的高敏感性,迅速引发公众共情与愤怒。
媒体二次传播:主流媒体(如观察者网)与自媒体联动报道,话题登上热搜,形成 " 品牌 = 安全隐患 " 的负面标签。
危机公关的不足与争议
回应时效性差:从事件曝光到官方声明间隔 48 小时,且初期客服应对被动,被批评为 " 危机管理失职 "。
信息透明度不足:企业未提供异物检测报告或生产流程录像,仅以文字声明回应,削弱了公众信任。
补偿机制局限性:退换货与医疗费用承担未能覆盖消费者精神损失与长期健康担忧,且未提及惩罚性赔偿。
行业对比与历史案例启示
成功案例:麦当劳 315 事件
2012 年央视曝光后,麦当劳 1 小时内通过微博致歉,并公开整改措施,利用年轻用户为主的社交媒体扭转舆论,最终化危机为品牌忠诚度提升。对比显示,来伊份缺乏 " 速度 + 情感共鸣 " 的双重策略。
失败教训:塔斯汀与绝味鸭脖
塔斯汀因 " 生肉事件 " 要求消费者删帖换赔偿,涉嫌违法,加剧品牌形象崩塌;绝味鸭脖 2012 年大肠杆菌超标后,通过持续网络公关压制负面信息,但未能根治代工品控问题,导致长期信任损耗。来伊份当前措施更接近 " 短期止损 ",但若未能解决代工监管漏洞,可能重蹈覆辙。
端午节前的特殊风险与应对建议
行业舆情敏感度分析
节日消费情绪敏感
端午节期间,食品类舆情风险集中于 " 产品质量 " 与 " 传统文化符号 "(如粽子安全性),负面事件易被赋予 " 文化失责 " 的象征意义。
监管与公众容忍度降低
2025 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容忍度趋近于零,个案可能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
品牌修复路径建议
立即行动
联合第三方机构公开涉事批次检测报告,并邀请消费者代表参与调查
对代工厂启动突击审查,公开审查结果以重建供应链信任
中长期策略
建立 " 透明工厂 " 直播系统,实时展示生产流程
推出 " 母婴食品专项品控计划 ",强化高风险产品线管理
调整代工模式,增加自有工厂比例或采用 " 双质检 " 制度
潜在长期影响预测
市场份额流失
短期内竞品(如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可能通过 " 安全承诺 " 营销抢占市场。
监管风险升级
事件可能触发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对休闲零食行业的专项整治,增加合规成本。
品牌价值折损
若未能彻底整改," 来伊份 " 或将与 " 食品安全隐患 " 形成长期关联,影响 IPO 或资本市场估值。
结论
此次事件暴露了来伊份在供应链管理、危机响应与消费者沟通中的多重短板。在端午节舆情高压下,品牌需超越 " 危机公关 " 层面,从品控体系重构与透明度提升入手,方能避免短期损伤演变为长期信任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