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苹果:从零星种植到富民强区的蝶变之路
来源:环球网
在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台塬地带,铜川市印台区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地上的绿宝石,这里独特的水土、海拔、纬度、光照和气候条件,共同绘就了苹果生长的理想画卷。从最初的零星栽植,到如今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印台苹果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产业传奇。
印台区的苹果栽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那时,绵苹果在此落地生根,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红果。此后,欧洲倭锦等新品种陆续引入,但在民国时期,苹果种植规模始终较小,大多处于零星栽植的状态。直到民国三十六年,铜川县第一个较大规模引进新品种的苹果园建立,才真正为印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对苹果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引进优质苗木、培育专业技术人员,到规划建设果园、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每一个环节都稳扎稳打。1953年,铜川县林业站成立,培养出了第一批园艺专业技术人员;1955年,回乡青年冯生民垦荒栽植苹果,他的成功实践如同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当地苹果规模化栽植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1971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专家的考察,为铜川苹果生产前景投下了肯定的砝码。次年,铜川被认定为苹果优生区,并被确定为外销苹果生产基地,这无疑是印台区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此后,政府迅速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加大资金和政策投入,掀起了大规模的建园高潮,同时对原有果园进行全面升级改造。1975年,全国外销苹果基地建设现场会和优良品种鉴评会在铜川召开,更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这一时期,印台区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持续扩大苹果种植规模,不断提升产量与质量,苹果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方针的指引下,印台区将苹果产业视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不断完善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苹果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1984年,铜川市郊区被列为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县(区),并在后续的发展中持续巩固和提升基地建设水平,进一步推动了苹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印台区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实施“13145”工程,大规模引进新品种苗木,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苹果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稳步迈进。1996年,印台区提前实现基地建设目标,苹果品种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迈入21世纪,印台区将优果工程作为“天字号”工程全力推进,致力于推动苹果产业迈向更高发展水平。通过实施一系列重点项目,加强技术推广与培训力度,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全方位提升苹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2003年,出口导向型鲜苹果产业发展试点项目落户印台区;2004年,全区苹果顺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得自营出口权;2007年,印台区的中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果园成为全国典范,印台苹果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在苹果产业发展的漫长征程中,印台区始终将技术创新和推广放在重要位置。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便不断学习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推广修剪技术、应用套袋技术、探索新型栽培管理模式等。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培养出大批技术骨干,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此外,印台区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成立苹果协会、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为果农提供全方位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招聘村级果农技术员,强化基层技术推广;开展技术比武和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果农的生产技术水平。这些举措为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印台区的苹果产业已硕果累累。苹果栽植面积稳定在13万亩左右,年产量和产值持续攀升,果农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印台苹果凭借优良的品质,先后多次荣获部、省优质农产品奖,被誉为“中华名果”,远销东南亚和欧盟等20多个国家。印台区也先后斩获“全国现代苹果产业30强县(市)”“中国苹果之乡”“中国品牌农业优秀区县”“中国苹果实力县域”等诸多荣誉称号,正式纳入2024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苹果产业强区。
回望印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之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展望未来,印台区将继续秉持“果业立区”战略,不断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颗“致富果”在印台的土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唐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