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再一次阵亡者遗体交换:34具换909具,比例将近1:27

俄乌两国目前已经展开了直接谈判,而在谈判之前两军在某些 " 领域 " 也还是有些合作的。

当然,这种 " 合作 " 指的是交换战俘以及阵亡者遗体方面;而且往往还得有阿联酋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牵线才可,两军并非是直接接触。

纵观交换全程,双方在俘虏方面的交换原则基本是 1 比 1(偶有例外),但在交换阵亡者遗体方面则差距巨大。

而且越往后的交换,交换比例愈加悬殊,甚至于到了几乎 " 不成比例 " 的地步。

以 5 月 16 日的最新一次阵亡者交换来说,乌军只能拿出 34 具俄军阵亡者遗体,而俄军方面则以 909 具乌军阵亡者遗体,交换比例将近 1:27。

按照俄乌战争的实际战情,俄军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但很显然也不至于打出如此悬殊的战损比。

如果这个比例代表真实战损比,那么这仗早就以一边倒的状态打赢了。

但很显然,俄军目前确实是掌握战场优势的一方。因为关键点很简单——如何才能控制对方军队的阵亡者遗体呢?

在战场上,通常是各自的军队来收殓自家阵亡者的遗体。

但如果是突袭失败,自家的突击队员阵亡者就落在了敌军阵地上;如果是防守失败,那么守军的阵亡遗体,往往也就只能由敌军来收尸了。

现在俄乌战场的情况是:

A:乌军总体处于守势,每隔几天总要丢掉一些定居点和阵地;比如在丢掉库尔斯克的控制区后,这些区域内的阵亡遗体自己来不及带走,就只能由俄军来收尸;

B:乌军虽然也在一些区域展开局部的反冲击,但是很难巩固阵地,这种情况下活人都很难撤出,更别说把阵亡者也带走了;

C:俄军总体处于进攻态势,其在突击过程中虽然伤亡很大,但乌军是防守方,不会耗费资源出来抢俄军的尸体,待俄军攻势作战完成后,它可以从容地为己方收尸,这样作为防守方的乌军就不容易掌握到俄军的阵亡遗体;、

D:俄军突击队目前是以数人、十数人的小型队伍居多,尤其是在武力侦察阶段,失败的概率较高,存在突入乌军阵地后被打死而无法回撤尸体的情况,这样乌军也能掌握到少数的俄方遗体。

所以俄乌两军在对战中,的确都可以控制到对方军人的阵亡遗体,但能够控制的数量,则跟己方的攻防作战是否成功有关。

因为俄军总体上成功得更多些,它就能相对容易地控制到大量的乌军遗体;乌军总体属于后撤方,所以控制的遗体就少些。

而且现在的情况来看,俄军手里搜集到的乌军阵亡遗体,或者说它能够搜集到的,要比现在交换的更多,因为俄军很明显在交换中开始 " 控数 " 了。

以 5 月 16 日的这次交换来说,这是今年度的第五次阵亡遗体交换,俄军交给了乌军 909 具阵亡遗体。

而在 4 月 18 日和 3 月 28 日的第四次交换、第三次交换中,俄军交给乌军的阵亡遗体,也都是 909 具。

在今年 1 月 24 日、2 月 14 日的第一次、第二次交换中,俄军交给乌军的阵亡遗体,则都是 757 具。

选用同样的数字,显然是有意为之,因为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俄军能够随意掌握到更多的乌军阵亡遗体,进而有能力在交换中以拿的出超对方几十倍的 " 相同数据 "。

而且以目前基本上一个月交换一次的情况,估计之后还会有;对于无法被己方军队收尸的阵亡军人来说,能被收殓交换也算是相对好些了。

由于俄乌战争的烈度很高,有些阵亡者其实根本就留不下尸体了,这也是战争的残酷性之一了。